小師妹笑了笑說:“師兄你想啊,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咱們的關注,其實主要是因為張林牽涉其中,說到底,咱們關注崔雲生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張林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這樣在麵對楊家父子的時候,心裏才有底。你之前因為地名,以及崔雲生對楊永俊的稱呼的原因,所以一直盯著楊永俊這頭去探究這個崔雲生的身份,結果現在就出現了解不開的矛盾了。我剛才試著換了個思路,直接從張林身上來考慮,卻得出了一些和你幾乎相反的結論來,我幾乎可以確定,這個崔雲生和楊永俊、張林都不熟,但他就是楊永俊那個同母異父的弟弟!你們還記得那條絲帶上,崔雲生是怎麼稱呼張林的嗎?”
“好像是稱呼為‘張林老先生’,”錦秋回憶了一下,忽然若有所悟的說道:“哦!我明白了,姐!”
小師妹看著她笑笑說:“寶貝兒你明白什麼了,說來聽聽。”
錦秋嘿嘿一笑道:“一般我們都默認為,隻有彼此之間關係非常熟悉非常親密的人,才會為對方在寺廟裏祈福,老公先入為主的有了這個觀念,再從楊永俊身上出發,結合上崔雲生對楊永俊的稱呼,商丘這個地名,以及打聽到的於林梅婆家姓氏這幾條充滿暗示性的信息,所以就得出了楊永俊和崔雲生應該是關係很親密的兄弟這個結論,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因此就出現了矛盾。”
聽錦秋說到這裏,我也反應過來了,確實像兩個媳婦所說的,我被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充滿暗示性的信息引入誤區了。
換到以張林為出發點來考慮,有些問題一想就通了:崔雲生稱呼張林“老先生”,顯見他們之間的關係絕對談不上熟悉親密,否則有很多更合適的稱呼可用,由此可見,並不是一定要彼此關係很親密的人,才會在寺廟裏為對方祈福的。如此一來,剛才我所謂的那個矛盾也就不攻自破了,崔雲生為楊永俊祈福,並不一定表示他們關係很熟很親密。
想到這裏,我點點頭說:“我明白了,可我還是有一點想不明白,既然他們關係不熟,崔雲生怎麼還會跑那麼遠來給張林和楊永俊祈福?難道真有傳說中的大善人,願意不辭辛勞的為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祈福啊?”
小師妹對我笑道:“這你就不懂了,你脫離底層人民群眾的時間太長了,我告訴你一件事吧,我去年去香格裏拉旅遊的時候,看到過一整個村子的藏民集體在寺廟裏為陳光標祈福!”
“你的意思是說崔雲生得到過楊永俊和張林的幫助,視他們為恩人,所以為他們祈福?”我莞爾笑道。
小師妹認真的點點頭說:“對啊,我剛才不是說了嘛,我現在幾乎可以確定崔雲生就是楊永俊的同母異父弟弟!我分析給你聽聽,楊永俊那個弟弟是92年生的,現在2010年,他應該是18歲左右,他父親是04或者05年去世的,他母親去年癌症去世,他自己帶有先天殘疾,而且家裏還有爺爺奶奶兩個老人需要贍養,可想而知他們最近這幾年的生活應該並不容易,他肯定非常非常需要人幫助,特別是經濟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