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薦人不但有高額的簽字費可以收,而且又不用像我們普通投行員工一樣,一有項目就要長期出差,在一線做一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一般情況下,保薦人隻要在收尾的時候把好關就行,算是工作輕鬆賺錢多,另外,由於各種原因,保薦人還是整個行業幾乎各家公司都在爭搶的稀缺資源。
證監會有規定,一家證券公司,即便有了投行業務牌照,也最少要有四名保薦人才能開展投行業務,並且每個保薦項目需要有兩個保薦人簽字,每個保薦人在同一時間段內,又隻能參與兩個項目,因此,一家證券公司保薦人數量的多寡,就直接決定了該公司投行業務可以開展到什麼規模,也就間接表明了該公司投行的實力水平。
另外,每個公司又有一些不同的具體規定進一步推高了“保薦人”的價值。
以我們華信證券為例,公司規定,要做投行部的團隊負責人、自己帶領一個團隊,那就必須擁有保薦人的資格才行,換而言之,如果沒有這個資格的話,那麼到了我現在這個級別,基本就算是到頂了,要想再往上晉升,要麼轉到其他部門去,要麼跳槽到沒有類似規定的同業其他公司。我們團隊的總監李坤是個例外,但他是因為從前擁有顯赫的國企高管背景資曆,手裏各種資源很豐富,一般人比不了。
而要想獲得保薦人資格,就必須通過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的保薦代表人資格考試,這個考試難度很高,考試科目為“證券知識綜合考試”和“投資銀行業務專業考試”兩科,每科滿分100分,通過標準是總分不低於120分、單科不低於50分,通常的通過率不到百分之二。
除了考試難度之外,在我們這樣的大公司內部,還有另外一道坎,那就是報名。報名條件是在投行從業兩年以上,而且獲得所就職的證券公司的推薦,由公司代為報名。
前一個條件對於從業人員來說並不是大問題,關鍵在於後一個,公司到底要不要為某名員工報名,這裏邊的彎彎繞可就多了。
表麵上看,既然每家證券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保薦人越多越好,那麼就應該為所有有意願報名的員工大開方便之門,考過了是好事,考不過也沒什麼損失,但很多問題的存在,卻使得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比如我們華信證券為某名員工報名參加了考試,他通過了,然後拍拍屁股跳槽到海通證券或者是廣發證券去,那華信證券不就是在用自己的平台幫競爭對手培養人才嗎?所以公司在報名之前,是不是就要認真考察一下這名員工對於公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再比如,我是高建華團隊出來的人,讓我報考,如果我通過,並且在不遠的未來順利成為一名團隊總監,那麼是否會對陳敬文的發展有影響?是否又會對高建華和他那個層次其他高管之間的權利競爭有影響呢?其他高管會不會對此有意見呢?這些都是要考慮、要博弈的問題。
所以說一名投行員工參加保薦人考試,並不是自己有意願就一定能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