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行了,乖師兄,別成天算計來算計去的,你也不累啊。”小師妹笑了笑說:“你的競爭對手是陳敬文,不是李總,你隻要盯著陳敬文就行了,現在其實你已經走在前頭了。”

小師妹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含義是很豐富的。

我們公司的所有投行團隊,從上往下都是董事總經理、總監、高級副總裁、項目經理、項目助理五級結構,處在最高一級的董事總經理,嚴格來說其實並不能算是團隊成員,因為這些人首先都是公司“投資銀行部風險控製委員會”的委員,他們在各個團隊裏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風控委員會委派到團隊裏來的“特派員”,他們隻有一項職責,就是監控項目風險,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所在團隊的某個項目存在著某種不可化解的風險問題,就擁有對項目的一票否決權,可以隨時叫停或者終止項目,比如剛剛過去的德才煤礦IPO項目,就是高建華決定終止的。

處在第二級別的團隊總監才是真正的團隊負責人,他們手裏有團隊的人事權和財務權,項目的拍板和運作過程中的指揮,在符合風控要求的前提下,也是總監負責,另外,擔任總監通常需要具有保薦人資格,因此保薦項目的保薦人簽字權通常也是在總監手裏。我們團隊由於情況特殊,李坤沒有保薦人資格,而且專業水平不夠,所以就隻保留了他的人事權和財務權,其他幾項權利都交到了高建華手中。

在一個團隊中,董事總經理和總監的關係,就相當於一支軍隊的監軍和統帥,由於證監會對於投行工作的指導精神第一條就是“風控先行”,為了體現對這一精神的遵循貫徹,因此董事總經理在級別上就高於團隊總監。

就我們團隊眼下的情況來說,正常升遷秩序,應該是看我和陳敬文誰先拿到保薦人資格,隻要我們倆有一個人拿到了,那麼高建華就不用再兼任我們團隊的董事總經理,安心做他的投資銀行部總監就好,順理成章的,李坤升職為具體專業事務更少的董事總經理,由具有保薦人資格的那個人來擔任團隊總監。

現在高建華已經說了要給我報名去參加十月份的保薦人資格考試,而陳敬文能不能去還不一定呢,就算他也去,我們倆一起參加考試,我自信我的成績比他也隻會好不會差的。不是我自吹自擂,我這人從小就“擅長於考試”,每每參加考試,成績都比很多平時實際水平比我高的人更好,更何況陳敬文的實際水平還不見得比我高。

如果我過了他沒過,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反過來,如果他過了我沒過,那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隻能怪自己不爭氣,而如果我們倆都沒過的話,那就都平心靜氣的等待下一次考試機會吧。

最有趣的是我們倆都通過了保薦人考試,如此一來的話,究竟誰升職為總監就很有意思了。公司的考量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參加工作以來的工作成績,二是上下兩端的人脈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