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舉棋不定(2 / 2)

哥特平叛一戰,事關整個東部羅馬帝國的治亂,更與他的帝位休戚相關,因而不得不苦心孤詣地謀劃戰局。兩天前的烏甘澤提亞之戰的巨大勝利便是出自他親手製定的計劃。

但是,瓦倫斯皇帝和幾乎所有羅馬帝國末代皇帝一樣麵臨著一種令人無法理解的困局。戰勝敵人,對於即便處於衰弱中的帝國來說仍算不上太大的困難。但是,無數次的勝利卻絲毫無益於整體局勢的繼續惡化,而一次小小的失敗,就可能導致崩盤!曆史上的羅馬就是步入這樣的怪圈,和所有其他民族王朝末期不同,羅馬帝國的遲暮之年依舊驍勇善戰,但帝國,卻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一場場軍事上的勝利走向滅亡,就仿佛是上天和宿命的愚弄。

而此刻,眼前的局勢也並不像看上去那樣樂觀,瓦倫斯皇帝清楚地明白這一點,以運糧隊為餌設下的圈套雖然有如神助般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完勝,哥特叛軍的全部萬餘騎兵幾乎一網成擒,在及時趕到的弓騎追擊下隻有區區不足數百人僥幸逃脫,哥特人最犀利的爪牙已經被毫不留情地斬斷,騎兵全部覆沒的哥特叛軍失去了對帝國最致命的威脅。但這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戰鬥就是一路順風順水了,恰恰相反一場慘敗使哥特叛軍成了一塊無處下嘴的硬骨頭。

總體上,叛軍的實力已經傷筋動骨,但實際上,叛軍卻因此成了驚弓之鳥,龜縮成一團,兵力集中,反而沒有先前的漏洞了。而兵力上叛軍人數仍然高達8餘萬,遠超帝國軍隊的數量,而且極其精銳的哥特衛隊和護衛哥特國王的騎士衛隊都是完好無損。

雖然挾大勝之勢將叛軍圍困在了阿德裏安堡前,使其無法再肆虐行省內城市,造成更大損失和傷亡,但以少擊多,還要盡可能全殲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而更令瓦倫斯皇帝感到擔心的是一直按兵不動的西哥特人,維塔克此人,瓦倫斯十分熟悉,是個勇武絕倫、性情耿直的人,完全不諳陰謀之道,以往入侵帝國這家夥都是直來直去,從不找什麼借口搶了就跑,但從不屠殺無辜,而且據說他很仰慕帝國的文化,很推崇羅馬的製度,並且以此作為摹本試圖改變西哥特王國那野蠻人國度的粗鄙落後麵貌。

這樣的人很講原則。就像這次,帝國收留了被匈奴殺得背井離鄉的哥特人,西哥特王國十分感恩,不少西哥特人都在維塔克的默許下加入帝國軍隊,為帝國戍邊抵抗草原蠻族和東方民族,而普通平民也是遵紀守法,甚至有融入當地、落地生根的跡象。哥特叛亂,維塔克也是約束部下,始終不曾參與,還試圖調解。

瓦倫斯皇帝對此感到頗為慶幸,自然而然也是對維塔克國王其人增添了不少認可和尊重,在大軍渡海抵達巴爾幹的當日,他就派人將親筆書信一封送往了弗裏米,希望和維塔克國王加深彼此的友誼。而且就帝國和哥特人目前共同麵對的匈奴人威脅而言,兩者之間本就存在著可以進一步聯係協力抵禦外敵甚至是聯盟的可能。

然而維塔克的回信卻讓瓦倫斯喜憂參半。喜的是,從回信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維塔克是一個正向文明過度的野蠻人國王,他具備相當的知識,談吐儒雅而謙恭,他明確表明了自己對羅馬的仰慕,甚至隱晦地暗示了,如果羅馬能夠進一步解除限製和給予公民待遇,他甚至願意率子民加入帝國,維塔克的打算讓他喜出望外,那種深摯的衝動不似作偽。但憂的是,維塔克沒有接受他的條件,西哥特人不可能加入帝國一方去和自己同族的東哥特人廝殺,這無法讓他向子民、貴族和祖宗交代。而且,維塔克希望羅馬能夠網開一麵,不要用武力手段去對付叛軍乃至屠殺東哥特人,雖然他們叛亂在先,但維塔克身為哥特人之王,無法眼睜睜看著東哥特人被消滅而無動於衷。維塔克的相反似乎很矛盾,但這卻恰恰表明,這位蠻族的國王擁有著值得信賴的品行。

但對於一心想要洗刷恥辱,消滅叛軍的瓦倫斯皇帝來說,這封回信又意味著一種苦惱,如果他繼續采取原先計劃徹底殲滅叛軍,恐怕關鍵時刻,西哥特人會被逼參戰,這對帝國來說絕非幸事。即便西部的信使已經趕到,瓦倫斯已經得知兄長的大軍正在晝夜兼程從西西裏渡海趕來支援,底氣更足,但羅馬與哥特之戰必然是兩敗俱傷,如果屆時匈奴人大舉入侵,帝國何以對抗?

“也許,該是談判的時候了。”瓦倫斯皇帝直起身,看著營帳外略顯陰沉的天空,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