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節 沒有先手的遭遇(2 / 2)

鑒於當時的情況,派出兩個連隊已是極限,所以在援軍趕到牛津之後,麵對日益勢大的叛軍,被奧卡親自任命為牛津郡最高行政長官的威克斯明智地采取了收縮防禦的對策,成功地阻止了叛軍的多次大規模入侵,爭取了幾個月的寶貴時間。

隨著倫敦方麵各項計劃初步走上正軌,奧卡決議開始進行對外以軍事為主展開擴大鞏固政權的階段計劃,苦苦支撐的牛津居民們終於迎來了平叛的大軍,也就是由萊文特率領的第一騎兵軍團和羅森率領的不列顛第一步兵軍團。

羅馬軍隊的到來很快就被叛軍得知,而這主要是由於倫敦統帥部方麵製定了一個聲東擊西的作戰計劃,明麵上,羅森的步兵軍團大張旗鼓、絲毫不掩行跡地行軍,以吸引叛軍的注意力,而事實上,此次作戰的真正主力,騎兵軍團卻是曉伏夜行,秘密地先一步來到了牛津然而對此叛軍一無所知。

而整個事態的發展變化原本與倫敦參謀部事先做出的推演完全一致,麵對帝國軍團刻意營造出的巨大壓力,叛軍心存顧忌因而縮回了老巢準備以防守來應對帝國的軍事行動,然而這一切都早已在參謀本部的推演之中,於是,連環陷阱第二步也順利達成,羅森部刻意逐漸放緩了行軍速度,讓不明真相的叛軍喜出望外,果然趁這段時間拚命招攬附近的匪寇強盜,聚集到一起,試圖壯大兵力。而這正中參謀本部下懷,實際上,奧卡在軍事行動部署會議上已經明確給出了此次作戰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地殲滅牛津附近的所有叛軍勢力,而參謀本部製定的計劃無疑巧妙地讓叛軍自己將所有散碎的大小勢力都聚集到了一起,省卻了大軍需要各個擊破的工夫。

不過,情況還是出了一點小小的變故,在參謀本部意料之外,羅森部刻意保持的低調居然引起了叛軍的覬覦,顯然,牛津城內有著叛軍暗地安插的探子,羅森部的虛實被他們探知後傳回了老巢,而結果就是導致了叛軍竟然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絲僥幸或者說野心,人數上他們發現,到來的羅馬軍隊僅僅隻有四麵湧來集結後自身數量的二分之一,而地利上他們初來乍到,恐怕更比不上自己熟悉地形。簡單來說羅森所部的表現給了叛軍一個錯覺,也許,這支到來的羅馬軍隊並非不可戰勝,甚至,如果幸運的話,他們可以擊敗羅馬軍隊。

正是出於這樣的心理變化,叛軍的狂妄出乎了參謀本部保守性最低限度的判斷,結果就是,當羅森部尚未到達白馬穀與查韋爾河交彙處時,叛軍居然已經率先傾巢出動,先一步到達了交彙處,並且直接選擇了渡河,顯然是打算搶占河對岸的白馬穀南端高處丘陵地形,利用地形優勢與羅森部決戰。

這一意外情況,讓秘密在暗處行軍的騎兵軍團有些鬱悶,其實這點意外並不會對整個戰爭的結果造成什麼太大影響,頂多就是對原先計劃進行一些改動而已,但這讓那些胸有成竹而來、自認一切盡在掌握的參謀官們來說不免有些怨念,心裏更是暗暗腹誹:都快完蛋了還這麼不安分,搗亂了計劃,害得原本完美的計劃出現了一絲瑕疵。

如果,讓那些叛軍知道了這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羅馬參謀官們隻是拿他們當做一次微不足道的試驗,將殲滅他們作為參謀本部建立的成名作,不知該作何感想。

好了,說了這麼多,讓我們再將目光回到河岸處,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大部分叛軍都已經順利度過了河麵,在對岸集結隊列,而就在此時,叛軍的統帥突然接到了前方哨探的回報,羅馬軍隊突然提高了行軍速度,正向交彙處快速推進。

於是,戰場形勢再一次變化,由於雙方的突然舉動,決戰將很大可能演化成一場雙方都不占地利的丘陵斜坡上的戰鬥,這對雙方來說無疑都是一種願意而且艱難的選擇。

半個小時後,隨著雙方斥候的率先相遇,同樣處於行進中希冀著還能先對方一步占據製高點的羅馬軍團和叛軍,終於還是在幾乎處於半山坡的相對位置遭遇了,決戰,即將拉開戰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