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凱爾采城堡內,身為戰區司令的安奎拉和守將的巴魯斯則正在親自主持著為陣亡將士舉行的濃重葬禮。站滿了神情肅穆士兵的校場上用木頭搭起了三座木堆,陣亡將士的遺體就整齊地排放在上麵無論軍官或士兵,貴族或平民,在離開的時候他們都靜靜地躺在一起如同兄弟,木堆前,三名軍隊配屬的冥神哈迪斯祭司正喃喃念誦著送勇士回歸阿格隆河畔淨土的悼詞,而手持火把的戰神祭司則大聲向將士們宣告死者的榮耀和信念,並授予他們區別於普通人死後歸為陰魂一類的冥界守護者的身份,象征著這些陣亡將士在冥界中將會繼續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守護屬於所有羅馬人的王者國度。
這些儀式莊嚴而鄭重,充滿了軍隊特有的一種沉肅氣息,但和在這之前被羅馬軍團從公元一世紀開始便廣泛信奉的密特拉宗教崇尚神秘的儀式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質,經曆了全麵改革的北疆已經完全皈依了新的羅馬多神教,那些矗立在神殿中神諱、神職、神格都被嚴格確定下來的諸神各司其職,完全涵蓋了羅馬社會的各個領域,而他們的神職中則吸收了大量合理或者已有的被人所推崇的成分,從而易於為人所接受,當然,使這些煥然一新掌控著民眾精神世界的諸神真正能夠取代過去雜亂不堪的宗教神祗的原因還是在於北疆政權的全力扶持,而這種教權服務於政權或者說相互合作的屬性也是新的多神教符合曆史發展的必要特性,否則兩者任何一方獨大都隻會對社會造成失衡的不利影響。
作為最講究紀律的地方,軍隊裏毫無疑問是最先徹底皈依多神教的地方,戰神、冥神、醫療之神、神使的祭司都是各個軍團必配的隨軍編製人員,這些祭司通過各自侍奉的神祗的特殊神職來為將士們帶去慰藉,彌補他們精神世界的空虛,事實驗證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效,就比如眼前這一幕,對於陣亡將士的葬儀曆來都是羅馬軍團中最為重視的事情之一,逝者的安息和榮耀將會激勵生者追求,和那些蠻族輕視同伴的死有著天壤之別,羅馬人極其注重每一個生命尤其是自己的同胞,即使是身兼戰區司令這樣的職務,在普通士兵的葬禮中也要無條件出席,這不光是對逝者,更是對生者的尊重。
葬禮進行了大約半個小時,當那將逝者的遺體焚燒成為塵埃的熊熊烈焰熄滅後,校場上的士兵才在軍官的允許下離開,而祭司們還有最後的事情要做,就是將逝者的骨灰認真收集起來,裝入貼有姓名標簽的陶罐中,等戰爭結束,這些陶罐會隨同軍隊代管的薪金、戰歿的撫恤金還有軍功的賞賜一齊送回到逝者的親人手中。
“這些年輕的小夥子都是好樣的,沒有辱沒軍團。”離開校場的巴魯斯和安奎拉並肩走在走廊上,剛剛的葬禮似乎讓前者的心情微微有些沉重,因而才會不由自主地低聲唏噓。
“有戰爭就免不了會有犧牲,關鍵在於這些捐軀將士的犧牲是否有價值。”似乎是在回應巴魯斯的自語又或者是再次重申自己的戰爭觀和信念,安奎拉的話中充滿了一種戰爭的冷酷“那些哥特人沒有發動進攻,說明事情正在按我們預想的情況發展,他們一定會選擇駐紮在附近,在我們沒有露出破綻前他們不會輕舉妄動。這就是我們等的機會,今天晚上,我就要讓這支哥特軍隊灰飛煙滅!”
安奎拉的話顯然意有所指,一旁的巴魯斯肅然地點了點頭,隨即兩人加快腳步,身影很快消失在走廊的轉角處。
轉眼間,夜幕降臨,河岸邊的哥特人營地以及凱爾采城堡都是火光點綴,顯得十分平靜,似乎雙方達成了某種默契,隻要一方不先動手挑釁,另一方也不會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