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奧卡遠遠沒有滿足,他繼續翹首企盼著來自希臘、來自羅馬本地學園甚至是來自亞洲的人才,他的目標就是要將羅馬所現階段混跡於普通民眾中的人才一網打盡,奧卡並非貪心,他隻是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改革需要人才,而人才本來就少,如果這麼少的人才還有遺漏那就是浪費。
不過,有人也許會問這樣的選才標準未免也太濫了,難道不擔心招來的人良莠不齊、濫竽充數嗎?這麼想的確沒錯,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客觀實際,那就是現在不是後世信息知識爆炸的社會,而是公元四世紀的古羅馬!知識匱乏、信息閉塞的古代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能找到的任何一個接受過精英教育的人都是難得的珍寶,如果去憑著不切實際的標準挑挑揀揀,那什麼也不會剩下。
以眼下的條件,奧卡隻能是在矮子裏麵找高個,譬如對這一批亞曆山大的學者團的任用,奧卡就可以說是苦心孤詣,其中學問精深的老者被挑選出來作為高級顧問,直接獲得元老的身份,同時負責參與對萬民法的修改重訂,先分類編纂出最為迫切需要的四部法律即《帝國公法》(憲法的雛形)、《帝國刑法》、《帝國行政法》以及《帝國立法法》。
第二部分是學者團中年富力強、正值壯年的學者,這部分人才奧卡決定拆開使用,一半充實到已經建立起的行政部門各主要部門中去直接擔任長官,讓國家的行政力盡快真正運轉,而另一半則分派到各行省作為之前奧卡從不列顛抽調派往各地推行改革的人員的副手,讓他們從中得到鍛煉學習,同時也能起到監反饋和協助的作用,日後這部分人員就可以直接充任地方各部門長官,充實地方行政力量。
至於最年輕的學者,說實話奧卡真的很頭疼,這些年輕人個個朝氣蓬勃,有自信,有理想或者說野心,看上去似乎是改革最緊缺最合適的補充,可是事實卻沒這麼簡單。
年輕人雖然有很多的優點,但同時也有著致命的缺點,一方麵他們的閱曆、學識、實際操作能力都遠遠不夠,因而讓他們猝居高位執掌大權肯定不行,沒準就會搞出一大堆麻煩,可是讓他們去當小吏未免又有些浪費,而且也打擊了他們對改革的熱情,畢竟在那些繁瑣細碎的事務麵前再大的積極性也會逐漸被磨平。而另一方麵,年輕人往往衝動而急躁,這些年輕學者雖然才智不凡,但對改革的理解和認識都還停留在很膚淺甚至是錯誤的層麵上。
針對這兩個方麵的問題,最終奧卡決定,在羅馬設立改革突擊培訓班,專門培訓這些年輕學者和自願參加的年輕羅馬市民,由奧卡以及推行改革的各部門長官親自授課,向他們灌輸改革後新的國家管理理念、原則和方法等,讓他們從思想上達到統一,在大方向上把握改革前進的正確方向。而除了學習之外,奧卡也給了這些年輕人一個具體參與改革的任務,那就是監督和搜集信息,他們可以自由的對所有新建立的國家機構的運作過程進行監督,然後直接反饋給奧卡,同時也可以站在更公平、更單純的角度去搜集整理出任何他們認為應該改進的改革內容和措施。
時間總是過得飛快,新年時的慶祝似乎仍在昨日,可是當處理完學者團的事情之後,終於稍微閑下來的奧卡卻驚訝發現眼看著竟要到深秋了,轉眼間大半年的時間過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也許全神貫注地沉浸於某一項事務中就會忘卻時間的流逝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和全麵地展開,前三個階段的改革都已經取得了實際的成效,這讓奧卡感到很欣慰,當然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盼。接下來就是宗教事務的改革了,說起來很有意思,明明是看上去最複雜的宗教改革反倒是阻力最小的,也許是以前的羅馬皇帝在宗教上的反複無常讓羅馬人已經習慣了,一紙詔令就足以讓基督教褪去華服。
不過奧卡很慶幸,如果不是在不列顛創立了萬神殿,隨後又在埃及真正嚐試了一次宗教的碰撞,他也許都不知道該如何入手,但現在這些都不再是問題了,有了萬神殿這個已經成熟的新宗教體係在手奧卡完全有信心從基督教的手中重新奪回人心,因為羅馬正在通過改革變得繁榮變得公平變得自由,民眾不需要再從基督的福音中尋找慰藉解脫和來世了,他們隻需要努力,就可以在現世獲得幸福。
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兩年,又也許是很多年,作為改革掌舵者的奧卡也不知道初步完成改革需要多少時間,但奧卡並不著急,他會耐心地最推行深化改革,讓人們重拾信心和希望,讓羅馬一點一點地發生變化,當浴火重生的新羅馬不再需要人看顧可以蹣跚學步時,奧卡將重新走上戰車,拔劍四顧,去尋找羅馬除了富強外另一件失落的東西——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