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最後的烽火(下)(2 / 2)

可惜開門紅之後的中路軍的運氣就直轉直下,盡管戰前已經派遣斥候詳細探明了進軍路線上的地形並且相應做出了準備,但當一望無垠掩藏在雜草之下幾乎看不出異樣的蘭諾克沼澤真正呈現在中路軍眼前時,他們才意識到困難遠沒有想象得那麼容易克服。

後來發生的一切也確實印證了這一點,為了安全越過蘭諾克沼澤中路軍整整耽擱了三天的時間,而且即便是如此小心翼翼,仍然有上百名士兵在使用樹枝捆綁製成的簡易橇板橫穿沼澤時不慎丟了命。

因而當帕圖爾率領的南路軍順利抵達埃茲爾並且取得一場大勝的時候,中路軍才剛剛艱難抵達巴勒特,距離預定的合圍地點奧爾福德還有幾十羅馬裏的路程。不過剩下的路將是一片坦途,加之沒有日耳曼人的騷擾,最多花費半天時間就能趕到奧爾福德。

以上是南路軍和中路軍的情況,至於北路軍,並不是由羅馬軍隊組成,而是戰前根據秘密軍事同盟條約凱爾特人調集三萬精銳單獨組建的,軍團最高指揮官是三年前凱爾特人正式成立聯合王國之後被凱爾特貴族一致推選為女王的桂妮維亞。

和中路軍以及南路軍的情形都有所不同,也許是知道了北路軍是由凱爾特人而非羅馬人組成,而日耳曼人覺得凱爾特人隻不過是他們的手下敗將,如果不是有羅馬人的扶植早已被他們擊敗,可是現在卻也妄想趁火打劫不禁大怒,於是日耳曼人毫不畏懼地對北路軍展開了攻擊,和中路以及南路的表現綿軟截然不同,在北路日耳曼人的攻勢狂猛,悍不畏死,反複糾集兵力拚死抵抗,可以說給初次執掌大軍的桂妮維亞造成了巨大壓力。

幸運的是桂妮維亞不僅有足以折服眾多凱爾特貴族支持其登基為女王的個人魅力,眼光和能力也同樣不俗,關鍵時刻親自披掛上陣使軍隊士氣大振,而同時又用人不疑地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幾位經驗豐富的軍官,因而在經曆了起初的波折之後大軍迅速整合、發揮出超常的戰鬥力,一舉奪下了奈恩重鎮,殲滅了一萬餘日耳曼精銳。

接著,北路軍的征途順利起來,一路東進,相繼攻克了埃爾金、阿伯勞爾、基斯,比預定時間晚了兩天抵達合圍位置亨特利。

至此,兩路大軍已經抵達預定位置,隻待中路軍到達奧爾福德,三路合圍的計劃就將順利完成,被困在阿伯丁的日耳曼諸族將徹底失去逃生之路,而當三路大軍同時發起進攻的時候,也就是這些當初從大陸浮海而來的日耳曼人的末日了。而日耳曼人滅亡之後,在不列顛帝國的疆域將正式延伸至蘇格蘭,涉足這片曾有無數羅馬偉大統帥試圖征服但最終未能如願的古老土地。

然而,一切真的會如此順利嗎?

當然不會,特別是當一個披著鬥篷、整個臉都被低垂的帽子遮住的人站在桂妮維亞的麵前時,這位凱爾特人的女王立刻敏感地意識到一個天大的麻煩找上了自己。

果不其然,鬥篷人的第一句話就讓桂妮維亞的俊秀雙眉緊緊蹙成了一團,沒有一點瑕疵的動人麵龐上更是不由自主地露出驚疑不定的神色來。

“尊敬的凱爾特女王,你真的要眼睜睜地看著羅馬人消滅日耳曼人嗎?女王陛下可曾想過,一旦日耳曼人滅亡,羅馬人在不列顛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

鬥篷人語氣平靜地發出了一連串的質問。

“我們是羅馬人的忠實盟友,如果沒有我們,羅馬人怎麼可能這麼順利地就消滅日耳曼人!難道你是在暗示羅馬人會背信棄義,出兵攻打王國嗎?”下意識地桂妮維亞立刻反詰,然而當說完這些話後就連她自己也猛然驚覺,就憑一紙盟約就想拴住羅馬人征服整個不列顛的想法未免太幼稚天真了,可是,不論如何,已經是一位女王的桂妮維亞並不希望自己隨隨便便就被一個來曆不明的家夥要挾。

然而,似乎是洞悉了桂妮維亞內心的想法,鬥篷人先是輕笑一聲隨即給出了一個讓桂妮維亞心動的建議。

“既然女王陛下對羅馬人這麼有信心,那麼不妨嚐試一下羅馬人的信譽如何?女王陛下可以派人去向羅馬人提出要求,等日耳曼人滅亡之後將整個蘇格蘭作為凱爾特王國的領地。如果羅馬人真的看重陛下的友誼的話,他們就不會拒絕這個小小的請求,而如果羅馬人斷然拒絕,那麼,陛下,不用我來挑撥離間,想必您也應該清楚自己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