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所有受長輩寵愛的孩子一樣,一個男孩子從小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覺得每天生活得不開心,所以時不時向家裏人發脾氣,偶爾有一點兒不滿足就大肆摔毀家中的物品。好在家裏有父母照顧,上學的學校離家又不遠,而且學校裏的事情處理上也要容易得多,因此,這孩子雖然脾氣不好,但是十幾年來走得還算順利。眼看著孩子就要到了獨自走入社會的年齡了,父親決定讓他在走入社會之前改掉壞脾氣,並且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
這一天,這個男孩子因為在學校裏和同學吵嘴,回到家裏仍然怒氣未消,在飯桌上甚至辱罵來家裏做客的小表弟是“一個十足的蠢豬”,小表弟哭鬧著離開了他家,甚至發誓“我再也不會理你,再也不會來你家玩”。
等小表弟走後,男孩的父親覺得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教育他與人交往應該注意的問題。當父親走進男孩房間的時候,他正在用力踢那隻平時他最喜歡的小寵物狗。那隻被踢中的小狗嗚嗚地叫著,並且可憐巴巴地用無辜的眼神盯著自己的主人。男孩可能是感到有些後悔,於是抱起小狗給它揉了揉剛才踢中的地方。父親沒有指責他剛才對小表弟的辱罵和對小狗的踢打,而是將一袋釘子遞給了男孩,並且告訴他,以後他每次忍不住要發脾氣的時候就在後院的木樁上釘一根釘子。
男孩接受了父親的建議。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41顆釘子。
第二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5顆釘子。
慢慢地,男孩釘在木樁上的釘子數量每天都在逐漸減少。最初,這個男孩覺得在自己忍不住發脾氣時克製自己來到後院真是一件十分難辦的事情。到了後來,他突然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當男孩把自己的這一發現告訴父親時,父親高興地點了點頭,告訴他一定要堅持下去,直到不用再在後院的木樁上釘釘子為止。
過了一段時間,無論是家裏人還是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這個男孩有了明顯的變化,父親對兒子的這些變化心知肚明。終於有一天,父親在花園裏等到了兒子帶來的好消息——他已經連續多日沒有在後院的木樁上釘釘子了,他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了。父親為兒子感到高興,不過他知道兒子需要做到的遠不止這些。他又告訴兒子,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顆釘子。
後院木樁上的釘子一天天地減少。終於有一天,父親看到曾經密密麻麻滿是釘子的木樁上已經沒有一顆釘子了。看到兒子欣喜的麵容,父親指著木樁問兒子:“你看木樁上還有什麼?”兒子回答:“什麼也沒有了,我早就把釘子全部拔光了。”父親又說:“你再仔細看看。”兒子仔細看了看木樁,然後對父親說:“我知道了,是拔去釘子以後留下的洞,這有什麼可稀奇的。”
父親接著說:“這些洞不是在你拔去釘子時留下的,而是在你釘下釘子的時候造成的。由於釘子的作用,這些木樁將永遠不能回複到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在人們的心裏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都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傷害人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旦說出就永遠無法收回。“與子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選自《荀子·榮辱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言語來維係的,一次不加控製的惡言惡語給他人內心造成的傷痛,很可能會延續一生。所以,人們時時都應當控製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情緒激動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