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導,一定要明察秋毫、見微知著,長著善聽的耳朵。因為下屬或許畏懼你,不敢把醜話直說;或者是出於對你的尊敬,不好直言你的缺點,所以,做領導的還是自己細心一些吧。
在城濮之戰中,鄭文公又曾經出兵幫助楚國打晉國,所以晉文公懷恨在心,一心想滅掉鄭國。他派人去給秦穆公送信,約會秦國一同出兵攻打鄭國。秦穆公也正想向東擴張勢力,便痛痛快快答應了。
鄭文公哪見過這陣勢?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鄭國大夫叔詹對鄭文公說:“秦晉兩國力量強大,我們打不過他們。如果能夠說服秦國退兵,隻剩下一個晉國,那就好對付了。”鄭文公說:“派誰去勸說秦國退兵呢?”有人推薦一位名叫燭之武的大夫。鄭文公叫人把他請來。
燭之武來了,大家一看,原來是個白發蒼蒼,彎腰駝背,走路一瘸一拐,快要入土的老頭子,都暗自發笑。鄭文公卻恭恭敬敬地對燭之武說:“聽說先生能言善辯,想請您去見秦穆公,勸他退兵,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燭之武說:“您太抬舉我了。我年富力強的時候都沒有能夠為國家做點事情,如今上了年紀,還有什麼用呢?”鄭文公聽這老頭子話裏有話,有感慨自己不被重用的意思,連忙說:“過去沒有重用先生,那是我的過錯。現在國家危急,請先生辛苦一趟吧。要是鄭國亡了,對先生也不利呀。”燭之武見鄭文公挺誠懇,說的話又有理,便答應了。
最後,燭之武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向秦穆公陳述攻打鄭國的利害關係,不僅使秦穆公撤退了進攻的兵力,還留下兩千秦兵幫助鄭國守衛。
鄭文公算是善於聽取話外音的領導了,他聽了燭之武看似自謙的話,捕捉到了話裏的不滿之意,趕緊道歉,從而感動了燭之武,化解了一場危機。
而戰國初年的智伯卻驕傲自大,不但聽不進別人善意的好話,還到處亂說。這樣的領導能不失敗嗎?
智伯脅從韓、魏的軍隊一道進攻趙國。首先水困晉陽,離淹城隻有三丈。郤疵對智伯說:“韓、魏的君主肯定會背叛我們。”智伯問:“何以見得?”郤疵說:“從他們的臉上和軍事形勢上判斷就可以知道。韓、魏國軍隊尾隨我們進攻趙國,可以想見如果趙國滅亡,那災難必然會降到韓、魏頭上。雖然賢君跟韓、魏相約滅趙以後就和韓、魏三分趙國領土,可是現在晉陽隻差三丈就被淹沒,連石臼和爐灶都生了青蛙,餓到了人馬相食的地步,晉陽指日陷落,然而韓、魏君主不但不喜,反倒憂愁,這就是一種反叛的跡象!”
對這一重要的提醒,智伯不但不引起重視,反而把這話告訴韓、魏兩國君主,說:“我聽說兩位君主要背棄盟約,真有此事?”韓、魏兩君嚇得忙問:“您聽誰說的?”
智伯說:“郤疵。”
韓、魏兩君說:“哪有這回事?我們會這麼傻嗎?滅趙以後我們三國可以三分趙地,而且晉陽馬上就要陷落。韓、魏兩君雖然愚魯,也不至於放棄就要到來的利益,甚至背棄盟約去做那種危險的、無望之事,這是不容置疑的。這種形勢發展的結局是可以預見的。可是郤疵在為趙國謀劃,以便使賢君懷疑韓、魏兩國,進而瓦解三國攻趙的盟約。如今賢君競聽信奸臣的讒言,而離間韓、魏兩國的邦交,我們真為賢君感到惋惜。”說完就快步出去了。
郤疵見智伯這麼沒城府,急得不得了,又找到智伯說:“賢君為什麼要把臣的話告訴韓、魏王呢?”智伯說:“你怎麼知道我告訴了他們了呢?”郤疵說:“因為韓、魏兩王臨走時,使勁用眼睛瞪我一下才快步走開。”
郤疵見智伯不采納自己的建議,就主動請求智伯派他到齊國去,於是智伯就派他去齊國。不久韓、魏君主果然反叛,韓趙魏三家合力打敗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