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常常會碰到很多難辦的事,尤其是得罪人的事。比如別人托付的事,辦吧,違反原則;不辦吧,麵子上讓不過去,左右為難。這樣的事不妨拖延一下,或且找個理由推托過去,不了了之。
北宋時候,張詠在益州做知府。有一次百姓向他控告王繼恩帳下的士兵仗勢欺人,勒取民間財物,還傷有人命。那個士兵知道後,用一根長繩從城牆上墜出城,逃跑了。
張詠派衙役前去追捕。臨行前,他告誠衙役說:“你把他捉拿住之後,不要打他,也不要傷他,隻要找到一個深井,將他衣冠整齊地推進井裏,然後來報告我,就說此人逃走後投井自殺。”
當時官軍中正議論紛紛,氣勢洶洶要借機鬧事,聽說那個士兵自己投井而死,也就沒有別的話說。
張詠這樣處理,可謂是巧妙之極。因為像當地官軍的犯法逃兵,既不能公開斬殺,也不能捉回來,因為捉回來就可能成為激起兵變的導火線。
隻有這樣處理,才能既懲辦了凶手,又避免了與當地駐軍主帥王繼恩不和的惡名。可謂是軟刀子殺人的絕妙注腳。
明英宗天順年間,宮廷中愛好寶玩成風。太監出主意說,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問,曾派遣三保太監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珍寶奇玩。皇帝就命令太監到兵部去,查找三保到西洋的海上路線。
當時劉大夏為兵部侍郎,兵部尚書項忠命令掌管文書的都吏去翻檢過去的數據,劉大夏先將那份資料搜檢出來,偷偷藏好。都吏查了半天查不到。
項忠又命令其他官吏去查,並且質問都吏說:“部裏的公文怎麼會弄丟了呢?”劉大夏笑著拉過尚書,對他說:“當年下西洋,花費了錢財糧食幾十萬,軍民死亡數以萬計,這是當時的弊政,即使那些公文還在,尚且應當銷毀,以除掉病根,為什麼還去追究它的有無呢?”
尚書項忠一聽,麵色嚴峻,一再給劉大夏作揖致謝,指著自己的椅子說:“劉公這樣通達國家事體,這個位置不久後就屬於你了。”
還有一件事,也是關於劉大夏的。有一年安南(今越南)黎灝侵占了許多城池,向西侵犯當地土著,但在與老撾作戰時被打敗。太監汪直就想乘機討伐安南,派人索取英公征服安南的路線圖,劉大夏將圖藏起來沒有給他。兵部尚書又親自替來人去要,大夏悄悄地告訴他:“隻要這仗一打,西南的局勢立即就會混亂。”尚書明白了,就再也沒提這件事。
再看看東晉桓溫的例子。桓溫是東晉的重臣,握有重兵,曾三次北伐,確有功績。他的野心不小,想要篡位稱帝。公元371年,桓溫廢去晉帝司馬奕,另立司馬昱為帝,他就是晉簡文帝。
第二年,簡文帝病重,臨死前留下遺詔,讓太子司馬曜繼位。桓溫本以為簡文帝會將帝位讓給自己,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失望,一怒之下領兵進入建康。
桓溫進京後發覺世族大臣對自己不服,一時倒也不敢輕舉妄動,經過再三思慮,決定將稱帝之事循序進行。
他上表朝廷,要求加九錫(象征國家政權的九種器物)。這事非同小可,是禪讓的前奏。吏部尚書謝安見桓溫年老多病,便故意拖延辦理。九個月以後,不可一世的桓溫終於去世,一場危機就這樣被“拖”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