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下屬,以前不論有多大功勞,都不要天天掛在嘴上,以免惹來是非。你與領導關係近,這更不能四處炫耀。否則領導會覺得你破壞大局,製造不團結因素。說不定哪天來個“舍車保帥,大義滅親”。
在知識和才能方麵有超過別人之處,被重用,人們建立了功勞,容易氣盛,放肆自己的言行,是十分錯誤的。世上的事情複雜多變,人們不可能窮盡真理,而隻能逐步接近真理,自己在某方麵確有見解,比別人高明,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聽取不同意見,以和順友好的態度待人,平心靜氣的闡述自己的主張,是研究解決問題應該采取的做法。
劉文靜,當初曾勸李淵起兵反隋,事成後,他立有大功,官拜民部尚書。當時李淵對裴寂也很器重,任命他為右仆射。上朝時,李淵常常讓裴寂和自己同坐,對裴寂言聽計從。
劉文靜認為自己的才智比裴寂高,輔佐李淵創立基業功勳卓著,現在地位卻不如裴寂,心裏憤憤不平。因此,他經常當眾羞辱裴寂。在朝堂議政時,隻要裴寂同意的,他必然反對;相反,隻要裴寂反對的,他就一百個讚成,專門與裴寂唱對台戲。因而,兩個人的積怨越來越深。
有一次,劉文靜和他弟弟、通直散騎常侍劉文起一起喝酒。劉文靜喝得醉意蒙朧的時候,就借酒發泄說:“一定要砍了裴寂的頭!”還有一次,劉文起因為家裏常常鬧鬼而請來一個巫師,在星光下,披散頭發,口銜快刀,作法祛邪。
劉文靜的一個侍妾因不受寵愛,心生怨恨,就把這兩件事告訴了她的哥哥,讓她哥哥告發劉文靜謀反。
李淵勃然大怒,立即拘捕劉文靜,讓裴寂和內史令蕭璃調查處理。
在審訊中,劉文靜又借機發泄自己的不滿說:“當初太原起兵時,我任司馬,和裴長史的地位差不多。如今裴長史的官職遠在眾臣之上。”他看大家都不願聽他的話,便乘機辯解說,“我內心的確不滿,酒後難免口出怨言。”
李淵對群臣說:“聽劉文靜的這一番話,明擺著是要謀反。”
蕭璃和禮部尚書李綱都替劉文靜辯解,說他隻是怨恨自己的官職不如裴寂高,不是謀反。秦王李世民也替劉文靜向李淵求情,說他隻是在反裴長史而已,不是反朝廷。”
但裴寂這時卻沒替劉文靜說好話,李淵一向寵信裴寂,對劉文靜謀反一案,他思考猶豫了很久,最終他還是聽從了裴寂的意見,把劉文靜、劉文起處死,家產全部沒收。
尉遲恭也是李世民老班底的人,自以為功勞大,與皇帝交情深,平時脾氣不小。有一次他前往慶善宮參加唐太宗李世民舉行的酒宴。他到來時,看見自己的位置被別人占了,勃然大怒,竟不顧君臣歡宴的場麵,指著那個人吼了起來:“你有什麼功勞,竟敢坐在我的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看到尉遲恭如此大動肝火,便走過來勸解。尉遲恭不但不聽勸解,反而把氣撒向李道宗,舉拳就打。李道宗躲閃不及,眼睛被打得頓時腫脹起來,幾乎看不見東西。
李世民生氣地中止了宴會,斥責尉遲恭說:“朕一直責怪漢高祖誅殺功臣的做法,想和你們一起保持親密的關係,共享富貴,並把這種情誼延續到子孫後代。可是,你身居高位,卻不知道約束自己,屢次違犯禁令。朕現在才明白,韓信、彭越被誅,並不隻是漢高祖的過錯。功臣應當自持,希望你不要再居功自傲,否則,將會給你帶來禍患,到了那時後悔就晚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尉遲恭這才警醒。從那以後,尉遲恭很注意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直保持著功臣的風範。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功勞和待遇不成正比,受了委屈,也不要公開發牢騷,可以心平氣和地找領導談。漢高祖分封群臣的時候,把儒生隨何的功勞給忘了,隨何就主動向高祖說:“當年您攻打彭城的時候,我帶著二十個人出使淮南,說服黥布不要支持項羽,這作用難道還不勝過五萬兵馬嗎?”高祖一聽,連忙說:“我正在計算隨君的功勞呢。”馬上任命隨何為護軍中尉。
越是有才能和功勞,在言行上越是要謹慎。這才是自保之道。在生活中,職位、薪水、榮譽與成績不一定完全相適應,這是很普遍的事。心態要放平和一點,要擺正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