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把自己的事業維係在一個人身上,這樣風險太大。要想大廈牢固,必須深紮根基;要想事業常青,必須培養種子。
有些人懷揣宏大的理想,想做一番大事業,他終於得到一位強勢人物的賞識,自己的事業得以開展。可是他的靠山一倒台,他的事業往往也一同結束了。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太多了。
吳起是戰國時的一位軍事家、改革家,為了追求功名,他幾乎是六親不認。他本來在魯國為官,齊魯交戰時,魯國國君想任命他為統兵禦敵的主帥,偏偏他的妻子是齊國人,便有點信不過他,他為了取信於魯,竟殘忍地殺掉了自己無辜的妻子。他曾發誓,不為將相,誓不還鄉,後來他的母親病逝,他果然不回家赴喪。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並不順利,他雖然殺掉了妻子,魯君依然不信任他;後來到了魏國,為魏國立了大功,又為魏國的貴族所不容。最後,他來到了楚國,深得國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為相國,主持楚國的變法。他變法的一個主要的內容便是“損有餘而繼不足”,把矛頭指向在楚國根深蒂固、勢力雄厚的貴族,剝奪他們的田產,廢除他們的特權,並將他們遷移到偏遠的地區去開荒種地。
楚國強大了,吳起卻孤立了,他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和憎恨,隻是由於楚悼王的支持,這些人一時還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吳起的後台沒有了,那些仇恨積壓已久的舊貴族們再也按捺不住複仇之心,立即對吳起群起而攻之。吳起無處可逃,情急無奈,一下子撲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他估計那些舊貴族們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對他施行攻擊的,如果傷害了國君的屍體,那可是滅族的大罪。可那些瘋狂的貴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麼也顧不上了,亂箭齊發,國君的屍體並沒有幫吳起的忙。
吳起的遭遇有一個可以汲取的重要的經驗教訓。吳起以為,有了楚悼王這樣的最高掌權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無恐,放手大膽地去幹他所想幹的一切,而對其他政治勢力的態度可以不聞不問。殊不知,沒有永遠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這樣地位的人,你將他作為一個孤注,將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個人身上,有朝一日,他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了,你該怎麼辦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種平衡藝術,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隻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在秦國,吳起的悲劇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