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不拿顯微鏡看人(1 / 1)

唐太宗時期,大臣張蘊古呈給太宗《大寶箴》,談到“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意思是說處於上位者既不能糊裏糊塗,渾渾噩噩,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能過於苛察、精明,連臣下的細微小事也知道,要在兩個極端之間采取中庸之道,即所謂的“勿渾渾而濁,勿察察而明”。當然,這個中庸,對於領導人來說,不是什麼事情都折中處理,而是大事精明,小事不苛察。

唐朝時,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所寵信的大臣惟有狄仁傑,把他提拔到宰相的位置上。可能是為了表示親近,武則天將一些隻有她一個人知道的秘密事情告訴狄仁傑。她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當地方官時很有政績,但是有人誣陷你,現在想知道誣陷者的姓名嗎?狄仁傑首先感謝則天皇後對他的信任,接著說:“陛下不以臣為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譖者名。”武則天聽了深為讚歎。知道過去是誰誣陷了他,對狄仁傑的宰相工作並無半點好處,而誣陷者或許會擔心狄仁傑挾嫌報複,多生出一些事來。所以,狄仁傑寧願糊塗,不願苛察。

曹操焚燒他的下屬私通袁紹的書信的事,是許多人所知道的。公元200年,袁曹在官渡決戰,袁紹被打得大敗。曹操在收繳袁紹往來書信中,得到許都官員及自己軍中將領寫給袁紹的信。在別人看來,這正是一個查明內部立場不穩者的絕好機會。但是查出這點,對曹操的事業又有什麼好處?袁紹已被擊敗,人們已斷了觀望騎牆者的希望。另一方麵,當時正是用人之際,不能不用這些人。既然要繼續使用他們,查明誰在背後與袁紹通過信,隻會令他們疑神疑鬼,增加內部的不穩定。所以,曹操在這個問題上寧要糊塗,不要精明,他把收繳到的書信全部付之一炬,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對私通者表示理解,一概予以原諒。

事實證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下屬會因此而受到信任,原本搖擺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定下心來,一心一意為其事業服務。公元410年,東晉將領劉道規與反叛者盧循、桓謙作戰。盧循、桓謙人多勢眾,進逼江陵、在這種形勢下,江陵百姓都給桓謙寫信,告訴他城內情況,打算在桓謙攻城時做內應。但結果劉道規率領的東晉軍隊擊敗了桓謙,他從桓謙那裏搜撿到了這些信件,一封也不看,下令把信全部焚燒。江陵百姓從此內心非常安定。不久,盧循的另一支大軍由徐道覆帶領直下江陵,城中無兵。有人傳說,盧循已經掃平了京邑,這是派徐道覆來當刺史。但是,江漢地區的百姓卻感激劉道規焚燒書信、不計前嫌的恩德,都不再有二心了。

要是劉道規當時苛察,一定要知道誰私通桓謙,在那樣一個戰亂年代,恐怕他後來就不會得到江漢地區百姓的支持,甚至可能會站在他的對手一邊與他為敵了。劉道規的不苛察,得到十分豐厚的回報。

人無完人,要允許別人犯錯誤。那些本可以精明但寧願裝糊塗的人,實際上正是他們的精明之處。那些以苛察小事自以為精明的人,恰恰是不通人情世故,大事糊塗的人。

苛察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引起下屬的怨恨。具體情況有:

第一,下屬會覺得上司對他不信任,於是心裏不安,可能設法擺脫上司,或者跳槽。

第二,下屬會感到受到的幹預過多,做事情沒有自主權,因而逐漸變得消極,采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或大搞形式主義,來對付他所負責的工作。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前總裁S·托伊說過:“當你發現下屬處事方針有所偏差時,抑製幹涉的衝動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領導者必須克製自己的這種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