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身為一介草民,如果位卑不敢忘國憂,那就欣然從軍;如果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就置之不理。為什麼他看了“掃黃令”後,要一聲長歎呢?
人類的認知通病就是慣於從自我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各州郡縣根據皇帝旨意所發的“掃黃令”,也是如此。
這榜文隻顧一味痛斥張角如何大逆不道,妖言惑眾,卻不知無形中為黃巾軍做了最有力的宣傳,讓黃巾起義的宗旨使命、發展態勢大白於天下。本來不知道黃巾起義的人,由此知道了黃巾起義;本來不知道黃巾蔓延的人,由此知道了黃巾已席卷天下;而更為可怕的是,本來不知道用這一辦法來擺脫統治桎梏的人,由此也看到了取代漢室而自擁天下的可能性。
劉備這一年二十四歲,正是青春激揚,無事也想生非的年紀。涿縣城上的這一紙榜文,就如火星激濺,驚醒了劉備秘藏於心,卻又不敢言說的遠大夢想。
劉備的這一心態變幻,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啟動效應”來加以解釋。
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巴奇因為率先發現了“啟動效應”而名揚學界,但這一潛意識效應也因為太過神奇而讓他飽受非議。
巴奇設計的實驗是這樣的:他找來一些大學生,假稱檢測他們的語言能力,要求他們將一組散亂的單詞排列成一個有意義的句子。他分配給不同學生的單詞看似隨機,實際上是精心安排的。當學生們完成任務離開實驗室時,真正的實驗才正式開始——一名等待在走廊上的研究助理,偷偷地用秒表分別記錄了不同學生走過走廊的時間。
結果發現,那組被分配了“佛羅裏達州”、“針織品”、“皺紋”、“痛苦”和“單獨”等單詞的學生明顯要比另外一組被分配了其他中性單詞的學生步伐緩慢,耗時更多。
為什麼幾個微不足道的單詞,竟能發揮如此之大的效力呢?
巴奇的解釋是,上述單詞在實驗參與者的潛意識中激發出了一個老態龍鍾、行動遲緩的老年人形象,從而讓生龍活虎的年輕學生在隨後的舉止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老年人。
這個神奇的潛意識效應讓巴奇深感驚訝,因為擔心引發心理學界的軒然大波,他將這項研究結果整整推遲了五年才予以發表。但發表後,質疑聲還是如巴奇先前所料,蜂擁而至。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萊瑟姆就是其中的一個強烈反對者。他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以圖證偽啟動效應。
萊瑟姆將參與實驗的被試分為三組。第一組的被試看了一張一位女性在跑步比賽中獲勝的照片,然後讓被試們去執行一個募集資金的任務。如果啟動效應真的存在,那麼,這張獲勝者的照片應該激發這一組被試在任務中表現得更為出色。另外兩組被試,其中一組看到的是一張一般情境的照片,另一組則沒有看到任何照片。
實驗結果背離了萊瑟姆的原意,反而成為了啟動效應的有力佐證。受到跑步獲勝者激發的被試募集到的資金確實明顯更多。
這個實驗最終改變了萊瑟姆對啟動效應的看法,也讓他成為了巴奇的支持者。
從心理學界對於啟動效應的質疑與紛爭足以看出,這一心理效應十分微妙,也十分神奇。
“掃黃令”上關於張角和黃巾起義的諸多措辭,正如上述實驗中的那些單詞,在劉備的潛意識中激發出了一個“心雄天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立門戶”的豪傑形象。
在劉備生活的時代,一介平民要想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隻有一條途徑。
這就是當時的“察舉孝廉製”。
一個人若是因品行出眾、聲名遠揚而被所在郡國的守相或社會賢達看重,舉為“孝廉”,就算是有了出仕從政的資格。但是,舉薦孝廉的名額非常有限。按照規定,郡國每滿二十萬戶人口才能推薦一名孝廉,這比之今日的高考要難上不知多少倍,實屬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一製度的本意是好的,但到了東漢末年,積弊叢生。因為孝廉並無客觀量化的標準,於是漸漸淪為世家大族相互舉薦子弟,私相授受的工具。與劉備糾纏一生的對手曹操,就因出身官宦世家,很早就被“舉為孝廉”,順利走上仕途,剛剛二十歲就擔任了京城洛陽北部尉的要職。但身為普通百姓者要想擠進這獨木橋,無異於異想天開。所以,這條路劉備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