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孔子門前掉書袋(1 / 2)

劉備解了北海之圍,孔融將他迎入城中,大擺筵席,盛情款待。劉備做的這件事,為他的仁義名聲大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以後,在天下人的認知中,“仁義”成了劉備最炫目的社會標簽。

席間,孔融想起北海雖安,但徐州猶遭塗炭,而單憑自己的實力,恐怕是奈何不了曹操的。既然關羽如此神勇,為什麼不借助他的神威去解徐州之圍呢?

孔融當即對劉備述說了陶謙好心辦了壞事,遭到曹操瘋狂報複的事情。劉備說:“我知道陶恭祖是個實誠君子,沒想到竟然遭受如此無辜之冤。”

孔融見劉備隻是表示同情,沒有主動赴援之意,便毫不客氣地對劉備提出了新的請求:“玄德公您是漢室宗親。今曹操不仁,倚強淩弱,把陶謙逼得沒辦法了。聖人曾經說過:見義不為,無勇也。您何不和我一起去救徐州之難呢?”(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在經過了多次的傳播強化後,至此已成公論)

孔融這等於是又給劉備出了一個難題。

這個難題和當初太史慈請求劉備出兵北海是一樣的。要知道,劉備的兵馬並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公孫瓚撥給的。劉備未經請示公孫瓚,擅自發兵北海已經是違規僭越了。現在,孔融還想要他“一錯再錯”,劉備不免有些踟躕。但是,孔融說話的水平很高,動不動引經據典,搬出聖人的話來壓人,讓人很難拒絕。這個聖人其實就是孔融的老祖宗孔子。他引用的這句“見義不為,無勇也”,出自《論語·為政篇》。

劉備猶豫了一下,鼓起勇氣拒絕道:“不是我想推辭,隻是我兵微將寡,不敢輕舉妄動。”

劉備的口才也算是不錯的了,但可惜他遇到的是孔融。孔融十歲的時候,就能將一個天下名士說得啞口無言,更何況他現在飽經世故,久曆風霜,詞鋒更為老辣辛刻?

孔融咄咄逼人地說道:“我和陶恭祖不過是一麵之交,尚且要傾盡北海之錢糧,前去救援。玄德公,您是當世英雄,怎麼能沒有仗義之心呢?”

孔融的套路和太史慈大致相仿,都是采用“中間立場策略”。事實上孔融和陶謙關係非常不錯,但孔融卻說“不過是一麵之交”。而孔融的言辭比太史慈更為直接尖銳,因此威迫力也就更大。再加上孔融是當時天下名氣最大的人,本身的權威度極高。這幾個因素一綜合,劉備的拒絕之辭再也無法說出口。

劉備隻能說:“劉備當然願意前往徐州救援。不過要請文舉公先行前往,容我去公孫瓚處,再請三五千人馬,隨後便去。”劉備為了顧全麵子,不能說要去請示公孫瓚,隻好說去找公孫瓚多借一些人馬。

孔融擔心劉備是以緩兵之計來推脫,直言不諱地說道:“玄德公切勿失信!”這句話明顯透出了對劉備的不信任,話很難聽,但道德綁架的力度極大,強悍地封死了劉備所有的僥幸心理。

劉備受激不過,回擊道:“您以為我劉備是什麼人啊?聖人雲: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劉備無論借不借得到兵馬,都會趕到徐州和您會合!”

劉備見孔融頗有輕視自己的意思,十分氣惱,心想:“你能整‘聖人雲’,難道我就不能?!我也是跟過名師學習的。”氣急之下,劉備倒是想起了一句“聖人雲”。這句話也是出自《論語》,是《顏淵篇》中的一句。但劉備讀書不精,引用時記錯了一個字。原文應該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而更可笑的是,劉備的這個引用屬於典型的牛頭不對馬嘴。

原文是這樣的: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翻成白話文就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備足糧食,充足軍備,取得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就可以。”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剩下的的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來誰都會死,但(統治者)如果失去百姓的信任,就無法立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