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反複無常的老師(1 / 2)

在去往許都的路上,劉備的心很不平靜,一直在反思自己為什麼會遭遇“徐州慘敗”。

他身無憑依,隻能嚴守仁義道德,倒也獲益不淺,憑空得了徐州。但是,當他繼續循此行事,卻被不講仁義道德的呂布奪走了徐州。這就給劉備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到底是該繼續堅守仁義道德(聲望名譽)呢?還是要放棄仁義道德,不顧一切地追求現實利益呢?

一直到抵達許都,劉備還是處於迷茫與困惑之中,沒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劉備之所以陷入迷茫與困惑,主要是因為他的經驗與能力都還不足以駕馭較為複雜的三方博弈(劉備、呂布、袁術)。

劉備空空兩手,淒淒惶惶,求見曹操。曹操聽劉備訴說了遭遇,內心不禁暗暗好笑:“早幹嘛去了?當初我讓你暗中殺了呂布,你置之不理,現在可不是遭呂布禍害了?”

曹操對劉備的心情頗有幾分複雜。

最初在十八路聯軍討伐董卓時,曹操有意結交劉關張而未果。後來,劉備得了徐州,曹操差點嫉妒成狂。但囿於形勢,曹操硬忍下這口氣,轉而用官爵籠絡劉備,希望他暗中除掉呂布,卻又被劉備委婉拒絕。現在,劉備走投無路,找到了他的門上,他是收,還是不收呢?

這時的劉備,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默默無聞的小小縣令了。他的漢室宗親招牌,早已為天下人所公認;他三讓徐州,早已讓仁德名聲響徹海內;他已經是世人眼中的一個響當當的英雄人物了。

而此時的曹操,攏聚了天下眾多文武英豪,羽翼漸豐,又將漢獻帝牢牢控製在手中,正是一顆快速上升的政治明星。曹操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成功初膨脹階段。如果劉備還是當初那樣的卑賤身份,曹操也許會像袁術一樣不把他放在眼裏。而收留有了英雄之名的劉備,卻正好可以極大地滿足曹操的虛榮心。

曹操大喜,對劉備說:“呂布是個不義之人,我和賢弟並力誅之。”有了曹操的這句承諾,劉備不禁心中大快,也就安心在許都住了下來。

但是,劉備卻不知道,和曹操這一場看似情投意合的會麵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劉備前腳剛走,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就來找曹操了。英雄的名聲其實是具有兩麵性的,正如陳宮將劉備看作勾踐式的危險人物,荀彧也是這樣想的。荀彧對曹操說:“劉備是個英雄人物,如果今天不趁著他失勢,早點除掉他,日後必然為患。”

曹操聽了,沉默不語。一個正處於初成功膨脹狀態的人,是很難聽進去這樣的話的(當初劉備也是因為這個才不顧眾人反對,收留了呂布),但荀彧的話向來分量是很重的,曹操不想駁他的麵子,所以沒有表態。

荀彧走後,郭嘉來見。曹操問郭嘉:“剛才荀彧勸我殺掉劉備,你覺得如何?”

郭嘉立即搖了搖頭,說:“不能殺。主公您興兵除暴,正要通過誠實信義招徠四方豪傑。最擔心的是人家不來投奔。現在劉備正好有英雄之名,在困窮之際來投,如果殺了他,不知道會冷了多少豪傑之心?那麼,主公您還靠誰去平定天下呢?為了鏟除一個人的禍患,卻阻斷了四海的熱望,到底是利,還是弊呢?”

郭嘉這番話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否定劉備將來可能成為禍患,而是著眼於更大的布局。顯然,從曹操當前的緊迫之需來看,收留劉備比殺掉劉備更為有利。

曹操一聽,這個說法不但和他先前的做法一致,保住了他的麵子,而且在立意上也勝過了荀彧的觀點,當即撫掌讚同。隨後,另一位重要謀士程昱再以荀彧相同的觀點來勸曹操,曹操就用郭嘉的這個觀點予以反駁。

第二天,曹操駕輕就熟地在漢獻帝麵前保奏劉備為豫州牧。這雖然隻是一個虛銜,但此後人們經常用劉豫州來稱呼劉備。劉備對曹操感恩戴德,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鬼門關裏走過兩遭了。

曹操很快又撥給劉備三千人馬,讓他再度回轉徐州,在小沛駐紮,監控呂布。這是曹操很妙的一招棋。你劉備既然已經和呂布結下了深仇,那麼,我就還用你來對付呂布。曹操同時告訴劉備,自己很快也將親率大軍,前往徐州,征討呂布。劉備大喜,欣然趕往小沛。如果沒有曹操的這個承諾,劉備還真不敢隻帶三千人馬就重返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