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經漢獻帝認證為皇叔後,曹操手下以荀彧為首的一幫謀士都坐不住了。
荀彧一向是勸曹操盡早除掉劉備,以免養虎貽患的。這次,他逮著機會又來勸曹操了:“劉備搖身一變,成了皇叔,恐怕對主公很不利吧?”
曹操白了他一眼,說:“我和玄德親如兄弟,有什麼要緊?他得了榮耀,不就等於我得了榮耀嗎?”
荀彧沒想到曹操竟然會為劉備辯護,一時吃癟,說不出話來。另一位謀士劉曄仍不甘心,說:“我看劉備可不是池中之物啊。”
曹操說:“好呢,也交三十年;壞呢,也交三十年。好壞我心中有數。你們都不要多說了。”曹操封了手下謀士的嘴,不讓他們議論劉備。而且,在行動上,他對劉備也更好了。所謂的“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其實都是荀彧他們逼出來的。
曹操好像是起了逆反心理,你們越是說劉備不好,我就越是對劉備好。
曹操真的是逆反心理嗎?
其實也不完全是。
曹操早就為自己的愚蠢懊惱不已了。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本意是要鉗製劉備的,沒想到劉備反倒在許都平步青雲了。他恨自己,千不該萬不該帶著劉備去麵聖,讓劉備成了天下公認的皇叔。但是,要曹操公開承認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無異於自打耳光。這是曹操絕不會做的。既然不能認錯,那就必須證明對劉備好是對的。所以,曹操哪裏是在為劉備辯護,他根本是在為自己辯護。他不但用言辭為自己辯護,而且用行動為自己辯護。
他所作的恩寵劉備的一係列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被稱之為“行為否認”的心理防禦機製。曹操是要通過“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來證明自己當初沒有錯,現在更是沒有錯,以此緩解內心的焦慮與懊悔。
當然,曹操與劉備的親密接觸還另有一個作用。曹操天天與劉備膩乎在一起看似情投意合,但其實也嚴格限製了劉備與他人,尤其是與漢獻帝的交往。這多少讓曹操找回了一些心理平衡。
劉備並沒有陶醉在曹操對自己的“好”中。他根據自己揣摩出來的曹操的利益取舍法則,不斷地思考曹操到底是怎麼想的。
終於有一天,劉備想明白了,原來曹操從打下徐州開始就已經在限製自己了,而自己卻一直蒙在鼓裏!看來,曹操的心機,深不可測。曹操的手腕,剛柔相濟。頓時,他對曹操的敬仰少了幾分,敬畏卻多了幾分。
當劉備在思考的時候,曹操也沒有閑著,一直在琢磨漢獻帝為什麼要認劉備為皇叔。
曹操這個東漢第一政治操盤手還真不是吹的,他很快就想明白了,漢獻帝刻意籠絡劉備,就是想利用劉備來擺脫自己的控製!
這就觸到曹操的底線了!曹操立即決定,要來一場敲山震虎的大行動,既警告漢獻帝不要胡思亂想,也警告劉備不要輕舉妄動。
曹操設計了一場天子田獵活動。
曹操準備好了田獵必備的一應良馬名鷹俊犬,弓箭刀槍,在城外聚好兵士,然後去見漢獻帝。
漢獻帝最痛恨的就是曹操的先斬後奏。明明一切都已安排停當,卻來一個名義上的請示。漢獻帝對田獵一點兒興趣也沒有,想要拒絕不去。但曹操就是要通過“綁架”漢獻帝前去田獵,來宣示他的絕對控製權的。我讓你幹嘛,你就得幹嘛。怎麼能允許漢獻帝拒絕呢?
一篇洋洋灑灑,冠冕堂皇的言辭過後,漢獻帝隻能乖乖就範,騎上曹操早已為他準備好的逍遙馬,帶上天子專用的雕弓金箭,來至許都之外的許田。曹操和文武百官一路相隨,這其中自然包括劉關張三兄弟。
到了許田之後,漢獻帝望見英雄皇叔劉備就在近前,不由大喜,心想這正是與皇叔促進關係的大好良機。漢獻帝果然聰明,立即想出了一個主意,說:“朕要看看皇叔射獵。”
曹操一聽,鼻子都差點氣歪了。漢獻帝竟然當著自己的麵,再度與劉備“眉目傳情”!這也更加驗證了他此前的顧慮和擔憂。
劉備不明就裏,下馬謝恩之後,再度上馬,忽見草叢中一隻兔子被趕了出來。劉備張弓引箭,正好射中兔子。漢獻帝當即為劉備喝彩。劉備又再下馬謝恩。
曹操看著他們兩人你來我往,怒氣頓時上湧。正好此時,一頭大鹿從荊棘叢中竄出,正對著漢獻帝奔來。漢獻帝疏於習練,連射三箭不中,覺得很不好意思,看看曹操就在旁邊,就說了一聲:“卿家你來射。”
曹操怒氣正熾,毫不客氣地找漢獻帝討要天子專用的雕弓金箭。這明顯是大不敬的僭越行為。要是在皇權鼎盛之時,僅僅是這個行為,就足以讓曹操付出誅滅三族的代價。但是現在漢室衰微,朝政被曹操把持,漢獻帝又怎麼敢不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