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遇到司馬徽,就像是重病已久的人,遇到了一個神醫。既然“神醫”司馬徽準確診斷出了劉備的“病情”,劉備當然要請他開方下藥了。
劉備說:“我愚昧無知,還請先生不吝指教。”
司馬徽說:“將軍有沒有聽說荊襄九郡傳頌已久的一首童謠: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劉備搖頭說不知。
司馬徽繼續解釋道:“建安八九年時,劉表續娶蔡氏,家亂始生。到了建安十三年,劉表就要去世了,基業無存。‘天命所歸’,就落在了將軍您的頭上!”
劉備再度大驚,折腰下拜說:“劉備安敢當此?”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劉備是建安六年來投劉表的,而此時已是建安十二年。劉備鬱鬱不得誌已經六年多,漸漸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念,而這水鏡先生竟然說到了明年(建安十三年)劉表死後,這荊州就會歸他所有。要不是劉備已經對司馬徽有了頂禮膜拜之心,斷然會嗬斥他是胡說八道!
那麼,“神醫”司馬徽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將劉備視為英雄,後來又說他是“天命所歸”呢?司馬徽到底為什麼要對落魄的劉備大唱讚歌呢?
劉備不知道,他六年前剛到荊州時,就引起了荊州士林的高度關注。這不僅是因為他有著漢室宗親的頭銜和仁德的名聲,而是因為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將他與自己並提,稱為天下唯一擔得起英雄名號的人(劉表也知道青梅煮酒的故事,並曾對劉備提起)。
隨著曹操逐漸將那些不被他放在眼裏的群雄一一掃除,成為天下最有實力的軍閥,曹操的論斷越來越具有權威性。而劉備巧妙掩飾,機變應對,騙過曹操的那一幕也隨之成為傳奇。同時,曹操在權勢日彰後,漸漸走到了漢室的對立麵上。而劉備的血詔黨身份對於思想上忠於漢室的荊州名士們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雖然劉備流離來歸,其實頭上是帶著耀眼光環的。荊州士人在對劉表深度失望後,還編出了上述童謠來為劉備的上位營造輿論。但此後,劉備卻陷入了他這一生中最為漫長的消沉期,抑鬱寡歡,很少外出交遊,荊州士人不得不淡漠了對他的關注。
劉表年老無能,蔡氏一黨因裙帶而興起後,荊州士人對荊州未來的走向更為關切。曹操虎視眈眈,對荊州的覬覦之心,天下皆知。如果荊州由劉表幼子劉琮繼位,恐怕很難保全。這時,人們的眼光再度投注於劉備身上。正好此時,許汜來訪,劉備對許汜的一番發作以及他的髀肉之歎,在讓劉表、蔡氏生疑的同時,也讓荊州士人看到了劉備靜默外表下那不屈的雄心,不滅的追求。荊州士人再度對劉備燃起了希望之火。
既然劉備是曹操唯一首肯的英雄,那麼,選擇他為荊州未來之主,顯然更有把握與曹操抗衡,更能保得荊州平安。司馬徽是荊州士林之首,當這一共識達成後,司馬徽決定將荊州最富才華的俊傑之士推薦給劉備,強力輔佐劉備上位。
那麼,司馬徽想推出哪位荊州俊傑呢?
最佳人選就是他最偏愛的好兄弟——鳳雛龐統。
當然,龐統並不是荊州唯一的頂尖俊傑,與龐統齊名的還有一位人稱“臥龍”的諸葛亮。但是,諸葛亮雖然才華蓋世,卻早已一再明確表示自己無意出仕,隻想隱居隆中,躬耕怡然。(其實,人們都被諸葛亮蒙在了鼓裏。他的眼光比荊州其他才俊之士更為敏銳獨到,早幾年他就已認定劉備是一個難得的明主,並精心設計了一個很大的局,吸引劉備“上鉤”。包括司馬徽在內,在不知不覺中都成了諸葛亮的道具)。
司馬徽起意要將龐統推薦給劉備,確實是因為龐統的能力足可經世濟民,而不是因為自己和龐統關係親密。隻是,司馬徽身為名士,是絕不會主動上門薦賢的,隻能等待合適的時機。人算不如天算,蔡瑁的這一次暗殺行動,反倒促成了司馬徽與劉備的相遇。從這個角度來說,蔡瑁也算是一個逼劉備上路的貴人了。
現在,司馬徽繞了一大圈後,終於要進入正題了。
司馬徽說:“現在荊襄之地,就有經世濟民的全才人物,將軍可以去好好地訪求一下。”司馬徽的這句話微妙地顯示了一種疏離心理。明明龐統是他招之即來的好兄弟,隻要他吱一聲,劉備立時就能得到龐統,但他偏偏要劉備自己去訪求。司馬徽這是有意要和龐統撇清幹係,以免劉備日後得知自己和龐統關係密切後會懷疑自己所謂的薦賢不過是“夾帶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