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關於投降的爭論(1 / 2)

曹操對樊城發動攻擊,劉備倉皇撤退。從新野跟著劉備撤至樊城的百姓以及樊城的百姓共十餘萬人,認準了劉備是個仁義之主,繼續跟著撤退。雖然這又是一次失敗,但劉備的心情似乎卻不怎麼壞。

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連續兩次神奇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已經讓劉備對他產生不切實際的信任。劉備認為,隻要有諸葛亮在,就一定能夠力挽狂瀾。這也是他願意帶著十餘萬百姓不急不慌地撤退的原因之一。

第二,劉備力行仁義道德,而十幾萬百姓的生死相隨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萬民歸心的滋味。這正是劉備最樂於見到的場麵,盡管這個場麵是因為被曹操擊敗而造成的。

劉備鎮定自若,諸葛亮可卻是氣得要吐血了。他百般勸說劉備奪了荊州,作為抗曹的根本,但劉備就是不聽。曹操大軍壓境,勢不可擋,饒是諸葛亮足智多謀,也是難挽敗局。可是,這個一向自比管仲樂毅的人,又正處於年輕氣盛,好勝心切的階段,怎麼可能接受自己的失敗呢?這甚至讓諸葛亮有點懊悔自己當初的出山決定了。

百姓們攜家帶口,行動緩慢,直接影響了劉備的撤退速度。曹操探知後,立即精選五千騎兵,瘋狂追擊劉備。諸葛亮眼看情勢危急,找了個理由,先走一步,趕到江夏去向他曾經施惠過的劉琦求救。在他的潛意識中,是想遠離這無可避免的慘敗,不要和自己沾上邊兒。

簡雍見諸葛軍師先走了,這個心思靈便的謀士頓時知道大事不妙。他立即占了一卦,希望借助神秘的天意來勸說劉備趕快撤退。簡雍對劉備說:“這一卦是大凶之兆,就應在今夜。主公,您趕快棄了百姓撤退吧。”

劉備正沉浸在雙重美好想象中,怎麼可能背棄百姓而讓自己的仁義之名蒙垢呢?劉備說:“這些百姓,從新野跟著我一路到此,我怎麼忍心拋下他們呢?”其實,劉備帶著他們,反而對百姓的傷害更大。如果百姓四散,躲避在山野之間,曹兵暫時還顧不上分心搶掠。但百姓和劉備的軍馬同行,自然也就成了曹兵的主要攻擊目標了。

劉備一路行至當陽的時候,時近黃昏,曹操的五千鐵甲,快馬飛騎,追上了劉備!

這是劉備創業以來,遭受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慘敗!不但再一次妻離子散,部眾流離,而且十幾萬百姓也跟著慘遭塗炭。

幸好張飛緊相跟隨,保護劉備撤至長阪河畔的樹林中。但劉備的兩位夫人和兒子阿鬥,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人都不知去向(關羽事先已經先去江夏找劉琦借兵了)。劉備頓時從美好的想象中驚醒,再一次感到了刻骨銘心的痛苦。

劉備這一路走來,好日子總是不長久,稍微見了一點起色,很快就會遭到新一輪的打擊。但神奇的是,再大的打擊,也從來沒有讓劉備灰飛煙滅,徹底歇菜。而這些年來,在殘酷的征戰中家破人亡、萬劫不複的豪強大有人在。這其中確實有幸運的成分,但和劉備本人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主觀意誌也是分不開的。如果劉備也像一般人那樣稍敗即餒,怨天尤人,以他經曆的磨難之多之重,就算劉備有一百條命也早就完蛋了。

人往往不是死於逆境,而是死於絕望。劉備總是能夠在暗夜中看見明媚的光,總是能在絕望中看到未來的希望,這正是他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的動力之源。這也正是後人最需要從他身上汲取的精神之華。

劉備此刻最大的寄托就是諸葛亮。這個被司馬徽推崇為可以與薑太公、張良相媲美的絕世高才,讓劉備第一次覺得那個久遠的夢想已經近在咫尺。諸葛亮提前遠走江夏,看似未能與劉備同甘共苦,但卻微妙地讓劉備保留住了對於諸葛亮的神奇想象。

如果諸葛亮和劉備共同罹遭這一次慘敗,不可避免地會對諸葛亮的權威形象造成傷害。在場和不在場帶來的心理效應是完全不一樣的。諸葛亮的不在場,既保住他的威名,也保住了劉備的希望。更進一步,諸葛亮遠在江夏的確定性也強化了劉備的對他的寄托不會落空。否則,如果諸葛亮在亂軍中也像簡雍趙雲等人一樣,不知所蹤,就會對劉備造成致命的打擊。

所以,劉備盡管悲傷難掩,但絕非痛不欲生,而是自信依然。這個時候,張飛單人獨騎,駐守在長阪橋頭,一方麵保護劉備在河邊小樹林中暫歇,一方麵收攏己方逃脫的軍馬。

這時,糜芳麵帶數箭,從亂軍中狼狽逃出,看見張飛鎮守長阪橋,急忙趕來。糜芳一見劉備,立即向劉備報告了一個壞消息:“主公,趙雲反了,去投奔曹操去了!”劉備聽了,大怒嗬斥道:“胡說八道,子龍跟我這麼久了,怎麼會背反而去呢?”

原來,糜芳親眼看見趙雲不退反進,向著曹操陣營拍馬而去,當即判斷趙雲背叛了劉備。根據一個人的行為來判斷他的性格特質,這是人類心理中最為常見的認知模式。但是,人們往往是“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實際上,趙雲擔負著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以及兒子阿鬥的重責,被亂軍衝散後,趙雲自感失職,愧對劉備,故而掉頭轉向曹營,希望決一死戰,以死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糜芳之所以會作判斷,恰好暴露了他的潛意識中的投降傾向。當麵臨艱危局勢,投降就會成為他的可能性選擇,故而他會在情勢未明之際對趙雲做出如此判斷。糜芳潛意識中的投降傾向,就像一顆種子,在十一年後遇到了“適宜的土壤”,竟然“開花結果”,變成了現實——背叛關羽,向東吳孫權投降。這也徹底地改變了糜芳的命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