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周瑜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東吳一時無力索討荊州。諸葛亮登門吊孝,並借機與滯留東吳的龐統會麵,給了他一紙薦書,邀請他來為劉備效力。
龐統在東吳備受冷遇,自然萌生去意。龐統號稱“鳳雛”,是與諸葛亮是齊名的人物,他見諸葛亮出山之後,發展順風順水,自然會有攀比之意。龐統滯留東吳,就是想在東吳做出一番事業。但魯肅雖然多次推薦,無奈孫權看慣了周瑜的風流倜儻,實在看不上龐統的寒酸模樣。龐統又不願投奔曹操,別無選擇之下,隻好來投劉備。臨別之際,魯肅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
龐統拿著兩封重量級的推薦信,卻壓根兒不想拿出來。在他看來,如果堂堂的鳳雛先生,要靠著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信,才能得到劉備的重用,豈不是一個笑話?豈不是永遠都落在了諸葛亮的下風?
龐統不聲不響地來見劉備。但即便龐統不聲不響,劉備也應該對這個名字記憶猶新,肅然起敬。此前,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對臥龍諸葛亮極為看重,十分禮遇,應該沒有任何理由輕視慢待與臥龍齊名的鳳雛。
但奇怪的是,劉備見龐統主動來投,竟然毫不激動,非常冷淡地就把他打發了。
劉備淡淡地對龐統說:“現在荊襄基本安定,一時也沒有什麼閑職。此處往東北一百三十裏處有一個耒陽縣,還缺一位縣令。你就先到那裏去幹一陣兒吧。以後要是有什麼別的空缺,我再考慮安排吧。”
龐統聽了,內心冰涼,失望透頂,但卻一句話也沒有解釋,默默前去耒陽上任。
劉備的這一做法,哪裏還是當初那個求賢若渴的明主形象?劉備這到底是怎麼了呢?
這主要是因為“睡眠者效應”在作怪。
我們知道,信息來源對於信息的說服力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同樣一個信息,如果是由一個權威人士發布的,其可信度就會很強。相反,當發布者是一個無名小輩時,人們就不太容易采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們逐漸淡忘了信息來源與信息本身之間的聯係後,就會出現說服效力的逆向變化。那些由權威人士發布的信息的影響力會逐漸下降,而那些由無名小輩發布的信息的影響力就會逐漸增大。這就是“睡眠者效應”。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司馬徽說的。司馬徽被劉備視為世外高人,其影響力當然是巨大的。但在睡眠者效應的作用下,這句話的說服力就慢慢減弱了。
與其同時,另外一個無名小輩說過的一句話的作用力卻大大加強了。這個無名小輩就是司馬徽家裏的小童。小童告訴劉備說龐統和司馬徽是好朋友,兩人以兄弟相稱。兄弟舉薦兄弟,兄弟推崇兄弟,很難說其中沒有貓膩。
司馬徽和小童分別說的這兩句話,都發生了說服效力的逆向轉變,卻又形成合力,對龐統的形象矮化起到了疊加強化的作用。這也使得劉備之於龐統的能力判斷的“睡眠者效應”異常巨大。
這就是劉備對龐統十分冷淡的重要原因。而且,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對此也有助推作用。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也自認為是天子驕子,其確信程度遠遠超過孫權。劉備占了大片地盤,不缺謀士,也不缺武將,有的是替代性選擇。劉備的心態不由也變得傲慢自得起來。這樣,他就更不把龐統放在眼裏了。
一句話,龐統來得真不是時候。
但我們從龐統的悲慘遭遇中卻可以領悟到逆境的可貴性。劉備給人的印象一向是謙虛謹慎,禮賢下士的。但在事業小成之際,他也會變得市儈庸俗,淪為當初他自己最看不起的袁術之流。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如果劉備出身高貴,或者發展順遂,恐怕他的尾巴早就翹上天去了。可是,傲慢自大對於一個立誌於建立雄大偉業的人是一種致命的傷害。曾經不可一世的袁術,早就灰飛煙滅了。這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負麵典型。劉備不是超人,他也會得意忘形,也會沉溺聲色,如果不是他這一路曆盡坎坷,恐怕他也走不了這麼久,走不了這麼遠。所以,他其實應該感謝逆境常在,讓他不至於小富即安,微功即驕。
不過拋開劉備本身的變化不談,如果諸葛亮就在近旁,提醒劉備一聲,龐統的遭遇也許不會如此淒慘。那麼,諸葛亮又到哪裏去了呢?
諸葛亮的行蹤頗為詭異,他自東吳吊孝回來後,早就稟明劉備,出去巡查荊襄諸郡了,而且遲遲不歸。這很難不讓人認為,他不是故意避開龐統來投的這個時間節點。從他一貫喜好控製一切的做派推斷,他是有意避而不見,讓龐統不得不通過自己的推薦信得到劉備的任用。這樣,他就可以憑此恩惠,始終壓龐統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