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又吃了一記悶棍(1 / 2)

諸葛亮想好了一整套說辭,帶著法正等人,自信滿懷地來見劉備。

事實早已證明,諸葛亮的說服力是超級強悍的。當年他一個人孤身闖東吳,舌戰群儒,硬是將東吳一眾英才說的灰頭土臉,無地自容。

那麼,他這一次能夠成功說服皇帝夢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劉備嗎?

諸葛亮對劉備說:“現在漢帝懦弱,曹操專權,天下百姓無主。主公您已經年過半百,威震四海,現已擁有荊襄、兩川,正可以應天順人,法堯禪舜,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之後,就可以討伐國賊曹操。此乃大合天理之舉,事不宜遲,就請擇吉日登基。”

諸葛亮的這段話有五層含義。

第一,大背景是漢獻帝被曹操控製,等於是天下無主。這就表明天下需要有一個明主站出來。

第二,劉備已經五十九歲了,再不抓緊可能就沒有時間了。這是用緊迫感來推動劉備做決定。

第三,劉備已經擁有了登基為帝的地盤與資本。

第四,效仿古時堯舜禪讓的方式,可以對抗天下的非議。

第五,這是符合天意天理的。

諸葛亮以為,有了這五條理由,劉備不可能不動心。但是,劉備的表現卻再次讓諸葛亮失望了。

劉備大驚道:“軍師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不過是臣下之臣,如果這樣做了,等於是背反漢室了。”

諸葛亮還是沒懂劉備內心的分裂。他當然不是不想當皇帝,但他需要的是一個無損於仁義道德的理由。隻要你幫他找到了這個理由,他立即就會欣然登基。如果你不能幫他找到這個理由,那麼你就是說破天,他也不會同意的,或者說不敢同意的。

諸葛亮當著一眾跟隨者的麵,被劉備果斷拒絕,麵子上很下不來,隻能繼續為自己辯護:“主公,您說得不對。現在天下分崩離析,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有才德的人,舍生忘死去侍奉他選擇的主公,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如果主公您為了避嫌,遵守仁義而不登基,那麼追隨您的這些人,名利無望,過不多久,就會四散而去。願主公深思!”

諸葛亮這實際上是在要挾劉備了。如果你硬是不當皇帝,那這些跟著你混的人還有什麼盼頭?回頭就作鳥獸散了。

劉備聽了,心裏很不高興,但還是不為所動:“僭居尊位,我實在不敢。你們還是再商議一下吧。”

諸葛亮目視眾人。眾人會意,紛紛給劉備施加壓力,說:“主公,您要是再推卻,三軍可就變心了!”

這等於是諸葛亮帶著一群人在逼宮了。劉備的臉色頓時就變了。沒有一個人肯心甘情願地接受屬下這樣的施壓,哪怕他們想要推動的是一件天大的美事。

諸葛亮敏銳地覺察到了劉備的心理變化,他知道,再逼下去,他自己就會再次成為劉備的眼中釘了,因為事情就是他挑頭整出來的。

諸葛亮急忙轉向,說:“主公平生以義為本,不想現在就稱尊號。但主公現在擁有荊襄、西川、漢中之地,可以暫為漢中王,以正其位,方可用人!”

諸葛亮隨機應變的能力確實強!他的這番話,首先照顧了到了劉備一貫的仁義需求(這已經成了一種巨大的束縛),讓他不至於過於難堪。其次,他勸劉備稱帝不成,退而求其次,讓劉備先當漢中王,也就是維護了自己的麵子。否則,諸葛軍師當著眾人的麵可就顏麵掃地了。第三,他繼續激發眾人的名利之心。如果劉備不當漢中王,這些人還是名利無望。

劉備卻說:“你們想要尊我為王,但得不到天子明昭而為漢中王,也是僭稱!”

劉備的這句話裏隱含的意思其實是,你們不用苦苦逼我,誰要是能想個辦法,讓漢獻帝下個明詔,才是正途。

可是,漢獻帝被曹操所控製,怎麼可能堂堂正正地給你下明詔呢?

諸葛亮說:“離亂之時,宜從權變,若守常道,必誤大事!”

諸葛亮說的是對的。古往今來,那些在政治上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是最懂得靈活機變的人。當然,這一點對於想要成為道德完人的人並不適用。而劉備的人生目標並不是要當道德完人。隻是劉備也確實也有不得已的地方。一直以來,他從漢室宗親的身份中獲益甚多,但這並不是單向的,這一身份反過來對劉備的行為也形成了越來越強的約束。一旦劉備自立為王,甚或登基為帝,那麼他此前一切誠意的堅守,都會被視為王莽式的偽裝。這是劉備所不能承受的。這也是他明明想要,卻偏要不斷拒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