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現代秘書禮儀的世界性(1 / 3)

改革開放使我國各界人士與國外友人的交往日益頻繁。秘書作為我國行政領導和企事業單位決策者的助手和參謀人員,與外國企業和人員打交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隨著禮儀與秘書禮儀幾乎同步地逐漸世界化,秘書人員注意尊重對方的禮儀和風俗習慣,在交往中避免產生誤解,對增進友誼和聯係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節 西方學者關於禮儀、禮貌的論述

有關禮儀和良好禮貌的書有著很長的曆史。它們多集中在四個題目上:

第一個題目是父母的告誡。現存的最古老的書包括法老帕塔·霍坦波給兒子的教誨,教育他注意個人的品行;比較晚些的,我們從切斯特菲爾德勳爵給他兒子的信中知道這個傳統,莎士比亞劇中父親對遠行兒子的教誨亦是關於這方麵的。在今天,這個題目已經不合時尚了。。第二個題目是關於處世成功之道,包括管理國家事務的本領。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的《朝臣》是所有禮儀書中最著名的,是文藝複興時期青年的手冊,也是一本文學經典著作,內容是指點人們如何具有紳士般舉止儀態。

第三個題目是指導人們的舉止、衣著、姿態和談話的。它講究普遍的優美的情趣,而不是時尚。伊拉斯謨的《禮貌》一書有很大的影響。在這本書裏,品行、個人習慣和外表被認為是互相有關的。其中包括一些細節,例如怎樣折疊餐巾,怎樣躺在床上,還提醒人們注意防止不良習慣的發生,使當時有改革思想的人擴大了眼界。

第四個題目是習俗,它和禮貌很相似。習俗也包括服裝的規矩、舉止和就餐時的禮貌,不過它集中談論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受歡迎的舉止,而不是普遍的教誨。

處在上升時期的維多利亞和愛德華時代的中產階級,著迷於標誌著上流社會的習俗的種種細微差別以及眾多的關於禮儀的宣言。但是,上流社會不斷地改變著規矩,貴族和平民的衣著、服飾、舉止是完全不同的,門第觀念比中國還要強。這種講究主要就在其禮儀禮節的表現上,有很多關於禮儀禮節的論述:

“行為舉止是心靈的外衣,應該有外衣的條件。首先,應該合乎時尚;第二,不應該太標新立異,不應該太貴;第三,應該剪裁妥貼,以闡明心靈的任何優點,並補充和掩蓋任何缺陷;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不應該又緊又窄,以至禁錮了心靈,在事務和行動上幹預了它的自由。”

“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

“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紳士的定義:他是一個從未使人遭到痛苦的人。”

“禮節乃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薦書。”

——西班牙《伊麗莎白》

“世上最低微、最貧窮的人都期待從一個紳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養,他們有此權利,因為他們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並不因為教育和財富的緣故而比你低劣。同他們說話時,要非常謙遜、溫和,否則他們會以為你驕傲而憎恨你。

——切斯特菲爾德勳爵

第二節 禮儀的時尚性

禮儀有著明顯的時尚性,那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道德準則以至禮儀禮節。所謂時尚,也就是當時的風尚。

禮儀的時尚性,使得它在一個時代裏被人們推崇備至,而在另一個時代裏變得使人們難以置信。當今“整潔”意味著有教養,我們把如山的金錢投到能使我們“煥然一新”的物品裏麵。在18世紀卻恰恰相反,醫生和神甫們提起洗澡就顰首蹙額,婦女們精心梳妝的發型竟成了虱子的樂園。

18世紀,戴著帽子走進房間被認為是一件平常的事,你可以脫下帽子向一位夫人致意後就立刻又戴到頭上。現在卻不是這樣,進入房間或禮堂時禮貌的做法是脫帽。理由很簡單:首先,在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帽子可作為一個人身份的標誌,而作為標誌來說,帽子處在最顯而易見的部位。其次,如果手裏沒拿帽子的話,就能迅速地拔劍在手。

由此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禮儀的絕大部分意義在於既能適合自己的需要又能適合它所處時代的習俗。雖然這些習俗有時候演變成一種正式的禮儀和象征,但它們都來自實際生活中的需要。因此,當我們會見他人時,會伸出右手相握,這就是過去那種演變成正式禮儀的習俗。在人人擁有兵器的時代,它表示某人打算與對方赤手相談,這成了一種表示友好的象征。實際上,這種“優雅的禮儀”僅僅是一種“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伸出右手相握,那我就相信你不會馬上武力相見”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