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初期,都部署是武將擔任的方麵軍主帥,權位顯赫。但“澶淵之盟”後,都部署的地位有所下降。到北宋中葉以後,都部署成為文臣經略、安撫使的兼職,而武官通常出任副都部署(副總管),遂成為文官統帥的副手和下屬。都部署的這一變化過程,也是北宋武將地位變遷的一個縮影。
有關北宋統兵體製的問題,學術界已有所論述,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側重其製度的一般內容,而對統兵體製中武將地位的變遷問題則探討不夠,惟有王曾瑜先生有過精辟的論述。本文從都部署的前後變化過程入手,以探究武將在北宋統兵體製中地位的變遷。
都部署,乃宋沿襲前製設立之職,為方麵軍主帥。《近事會元》卷二《都部署》曰:後唐清泰三年,張景達“充西北番馬步都部署,始此也”。都部署又有“行營”和“駐泊”之分。《宋史》卷一六七《職官七》稱:“掌總治軍旅屯戍、營防守禦之政令。”同時,還有部署之職,其職權低於都部署。北宋初,都部署通常為臨時性軍職,在軍事活動結束後便撤消。但之後,這一職務逐漸固定,成為某一區域的軍隊統帥。如宋人所說:“有止一州者,有數州為一路者,有帶兩路、三路者。”到宋英宗時,因避宋英宗名諱,而將“都部署”、“部署”改名為“都總管”、“總管”。
一北宋建國初的都部署及其權威
北宋初,都部署是武將承擔的高級軍職,權位頗為顯赫。如宋人說:“駐泊、行營都部管(都部管為都部署之誤),即古之大將軍、大總管之任也。”《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一《馬步軍都總管》曰:“馬步軍都總管,祖宗大帥職也。舊名都部署,避英宗諱改之。”當時出任都部署者,都是高級將領,所謂“國朝馬步軍都總管以節度使充,副總管以觀察使以上充”。這既是宋初武將在外統兵的重要製度和內容,也反映當時武將具有較大的獨立用兵權。
宋太祖建國伊始,以禁軍大將出任都部署,負責軍事征討行動。如:建隆元年,宋太祖親征李筠之亂時,以大將石守信為前軍都部署,高懷德為副都部署,負責指揮軍隊;不久,在征討李重進反叛時,再命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兼知揚州行府事,王審琦為副都部署,“帥禁兵討之”。此後,在對各割據政權的征服過程中無不如此。如:征伐荊湖南路時,“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在對西川地區用兵時,以大將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崔彥進等副之。在滅南漢的軍事行動中,潘美以“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的主帥身份,全權負責指揮行動,諸如此類等等。以上事例,都清楚地表明都部署是宋太祖一朝用兵的主帥,並且都由高級將領出任。
宋太宗時代,仍主要以武將出任都部署,負責用兵作戰。如:雍熙三年北伐幽州,以曹彬“充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淳化四年,李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率大軍征討夏州黨項勢力。此皆為當時高級將領以都部署身份統軍用兵之例。
宋初在組建防禦性的軍區時,也以“都部署”之職作為最高指揮官。如:建隆二年,以“王景為鳳翔節度使,充西麵沿邊都部署”;開寶二年,任命大將韓重□為北麵都部署,以防守河北鎮、定地區。宋太宗兵敗幽州退師時,“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以捍契丹”。隨後,又以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為關南都部署,以馬軍都指揮使米信為定州都部署。端拱二年,鎮州都部署郭守文卒,宋太宗立即任命劉廷翰為殿前都指揮使、武成節度使,“出為鎮州都部署”。此外,宋初還在特殊情況下設都部署,作為負有非常使命的臨時性指揮官,如大內都部署、儀仗都部署等等,因其與軍事行動無太大關係,故略而不論。
根據以上史實,可以看出在宋太祖、太宗兩朝,都部署通常由大將承擔,其權位非同尋常。當時文官在軍事行動中隻能扮演輔助性角色,如供應糧餉、安撫百姓等。但是,宋太宗因對武將存有極大戒心,遂在初步製定“以文馭武”原則的背景下,嚐試用文臣參與治軍。如在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時,曾一度下令由參知政事趙昌言為川峽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節製當地各級武將。雍熙三年,簽書樞密院事張齊賢知代州,“與都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這可算以後文官大臣出知首州要府兼管駐軍的濫觴。但需指出的是,在宋初兩朝,地方文臣一般對駐軍無幹預權。如開寶四年,“給事中劉載權知鎮州,與建武節度使何繼筠不協,繼筠訴於上。癸醜,黜載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而柳開以知貝州的身份,竟“坐與監軍忿爭”而被貶,這都說明當時武將擁有獨立帶兵權,文臣尚無法幹預在外的武官統兵係統。
二宋真宗朝的都部署及其地位的下降
宋真宗即位初,在出征用兵及地方統軍體製上沿襲了舊製,仍以大將為都部署。如:鹹平二年,以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負責河北前線防務。其麾下有馬步軍八萬,握兵之重為一時所罕見。不久,宋真宗親征,又命宣徽北院使周瑩為隨駕前軍都部署,保平節度使石保吉為北麵行營先鋒都部署,率軍護駕。
鹹平三年,宋中央在撤消傅潛等人的帥職後,調整了河北防區和統兵將帥,以王顯為定州行營都部署,王超為鎮州行營都部署。不久,王顯和王超又出任鎮、定、高陽關三路正副都部署。當景德元年遼軍大舉南攻時,大將王超再以鎮定高陽關都部署之職,成為河北主帥。“澶淵之盟”訂立後,宋廷又對北部防務進行調整,“以河北諸州禁軍分隸鎮、定、高陽都部署,合鎮、定兩路為一”,“罷北麵部署、鈐轄、都監、使臣二百九十餘員”。以後再“合鎮州、定州路部署為一”,“鈐轄、都監路分如故。鎮、定舊各置部署,既罷兵,亟省其一。”同時,陝西和河東地區也以都部署統轄軍隊。如鹹平三年,徙天雄軍都部署、殿前副都指揮葛霸為?寧環慶都部署。大將高瓊則出任並代都部署。鹹平五年,宋廷以王超為西麵行營都部署,“領步騎六萬以援靈州”。不久,又調王漢忠為?寧環慶、儀渭州鎮戎軍兩路都部署,以增強防禦西夏的力量。
在宋真宗朝前期,可以說都部署的地位依然顯赫,文臣在軍事行動中處於從屬的位置。難怪有文官對此提出異議。錢若水上奏稱:太祖時,郭進、李漢超等將領守邊,“但得緣邊巡檢之名,不授行營部署之號……其位或不過觀察使”。因此,他建議廢去部署之名,所謂“位不高則朝廷易製”。李宗諤也認為:“又豈須置三路部署之名,製六軍生死之命。”孫何更提出用文臣統軍的建議,所謂:“陛下何惜上將之旗鼓,通侯之印綬,不於文資大臣擇訪……勿俾武人擅其權……俟其員闕,互以儒將代之統兵。”類似的建議,表明武將獨立指揮大軍的舊製,受到執掌國政的文臣集團的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