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老舍勇敢地邁出了辭掉心愛的教學工作的一步。這一舉動,使朋友們很震驚。
到了8月,曆經幾個月的艱辛,老舍寫完了《牛天賜傳》。
1934年秋,聽了朋友勸告,他打消做專業作家的想法,並接受了山東大學文學院聘請,離開濟南到青島,就任山東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1935年初春,老舍舉家遷往青島,想到可以在海邊安安靜靜地生活、工作,老舍打心眼裏高興。
此時,老舍無論是寫家之名,還是說家之名,已經算得上是有名氣的人物了。他一到山東大學就成了人們注目的新聞人物。可以說,從1934年夏天至1936年夏,在山東大學任教期間,老舍始終沒有間斷文學創作。這段時間他主要寫了十幾個短篇小說:《五九》、《熱包子》、《微神》、《大悲寺外》、《愛的小鬼》、《同盟》、《馬褲先生》、《開市大吉》、《歪毛兒》、《柳家大院》、《抱孫》、《黑白李》、《眼鏡》、《鐵牛與病鴨》、《也是三角》等,編成了三個集子:1934年的《趕集》、1935年的《櫻海集》、1936年《蛤藻集》。
寫了十幾個短篇小說後,他發現寫短篇很難,寫時需要有功力,便決心再練練筆。有一天,老舍又想起被火毀了的《大明湖》手稿,他很傷心,不想再重寫,可那裏麵母女兩代為娼的悲慘情景卻使他難以忘懷,他拿起筆來又寫了《月牙兒》。
這部中篇小說發表在《國聞周報》,初收《櫻海集》裏。在《月牙兒》裏主要寫了母女兩代人為生活所迫,先後淪為暗娼的人生悲劇。這部小說的發表,無論是思想上、藝術上都取得較大的成就。
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北京是他的故鄉,對於北京那些洋車夫的事,他最了解,最熟悉。因此他想構思一部反映洋車夫生活的小說。
1936年9月13日,長篇小說《駱駝祥子》開始在上海《宇宙風》上連載。《駱駝祥子》可以說是老舍最著名的作品,是現代小說創作的傑作,無論是思想內容、故事情節,還是藝術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是很成功的,是一篇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
《駱駝祥子》從1982年搬上銀幕,在全國各地上映後引起一股遍布全國的“虎妞和祥子熱”。
《駱駝祥子》發表至今已有60年,它早已成為海內外皆知的傳世之作,從而也進一步奠定了老舍現代著名文學家的地位。
可以說,1930年至1937年。是老舍發表作品的鼎盛時期,由《大明湖》、《貓城記》開始到《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為止,砸碎中國人民脖子上的枷鎖,始終是他作品的主題。在他詼諧俏皮的語言裏,反射著一種苦澀和辛辣。正當他以高昂的熱情專心於創作時,1937年8月7日,北京城淪陷了。日本兵占領了北京,國難當頭,老舍滿腔熱血。為了保衛北京這座古老的都城,他的父親曾為國捐軀,想起他的母親和千千萬萬百姓成為難民,老舍心裏一陣酸楚,恨不能自己是一個兵,上戰場和日本人拚命。他多麼希望手中握的不是筆,而是一杆槍。然而他是個文人,他隻能用那隻戰鬥的筆,去呐喊,去鼓勵,摧醒人們去戰鬥。
這時,齊魯大學又來重新聘請老舍回校任教,老舍由青島回到濟南。可是日本侵略者的炮聲、槍聲不斷蔓延,眼看整個中國被戰火籠罩著,山東危在旦夕。先生無心教課,學生無心學習,此時的老舍苦悶、徬徨,不知把這一腔熱血灑向何方。
不久,他聽說許多文化界的同仁已到武漢,他毅然決定南下武漢,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以筆作刀槍,宣傳抗日。
1937年11月18日,老舍到了武漢,開始了他為期8年的寫作流亡生活。
那時文藝界的朋友們好像都雲集在武漢。在武漢他認識了許多文藝界的朋友,他見到了邵力子、郭沫若、茅盾、胡風、湯乃超、姚蓬子、樓適夷、孔羅蓀、魯彥、鬱達夫、陽翰笙、宋之的、王年陵、東區瀅、陳紀、張恨水、豐子愷、盛成、田漢等,以及好多演員、畫家、音樂家、藝人,還有日後對他有很大影響的周恩來和對他十分敬慕的馮玉祥。
當時在周恩來的指導下,根據形勢的需要,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作家、文藝家組織,把大家團結在黨的周圍。為了統一戰線,聯合抗戰,經人推薦,老舍被選為總務部主任,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
從此,老舍扛起了“文協”這麵旗幟。
在文協裏,他積極工作,發展通俗文藝,繁榮話劇,宣傳抗日,同時參加了《抗戰文藝》的編輯工作,並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創造抗戰文藝作品。在抗戰8年間,他寫了7部話劇,出版了一部長詩集,一部曲藝作品集,兩部短篇和兩部長篇小說。其中《四世同堂》是老舍以文藝形式對抗戰工作的最大奉獻與紀念。
老舍在“文協”中利用文藝宣傳進行著抗日。當時日本侵略軍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深深地刺痛著老舍,激勵著他去反映現實。1950年,近百萬言的鴻篇巨作《四世同堂》問世了。
《四世同堂》是以日寇侵占北平為背景,描寫了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以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整整8年間淪陷區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四世同堂》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無情地鞭撻了那些認賊作父的民族敗類。小說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那些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所呈現出來的精神狀態,以及他們所走的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歸宿。(其中小說的第三部《饑荒》是在美國完成的。)
抗戰勝利後,1946年3月,老舍和曹禺受美國政府的邀請,到美國講學。他的《駱駝祥子》在1945年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而且在短時間內連續再版,成為發行量多達百萬冊的暢銷書,轟動一時,這給中國文學界和老舍本人以極大的鼓舞。
老舍在美國除了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饑荒》之外,還寫了長篇小說《鼓書藝人》。
《鼓書藝人》主要是通過抗日戰爭時期一群從北方流落到重慶的鼓書藝人的經曆,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藝人的生活和命運。
千百年來,在封建主義統治下的舊中國,賣藝被視為下九流,是卑微的行當之一。藝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他們沒有做人的尊嚴,更談不上做人的權利,世俗偏見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生活困苦和精神磨難。人們隻覺得他們是供消遣逗樂的玩物。
老舍從小生活在貧民堆裏,懂得藝人的不幸和痛苦,所以他筆下的藝人描寫得有血有肉,深刻地反映了舊中國藝人的生活和命運,這是老舍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又一貢獻。
在美國,為了讓世人通過文學來了解中國、理解中國,老舍將《鼓書藝人》翻譯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