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童心在跳動(1 / 3)

1896年7月4日,是一個炎熱而又充滿幸運和吉祥的日子。在浙江省桐鄉縣烏鎮沈永錫的家裏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這在當時已有10萬人口的大鎮裏,並不新奇。可在沈家,在一個幾代人經商的家庭裏卻立刻沸騰起來。那座古老而幽雅,具有兩層房屋的庭院裏,擠滿了賀喜的親屬。小生命於陰曆五月二十五日降生,又是男孩,生辰吉日,驚動了沈家的男男女女,驚動了方圓幾十裏的親朋好友。父親更是喜出望外,他要為兒子起一個具有遠大誌向的名字。他翻遍了家中每一本古老的書,終於取名叫沈德鴻,字雁冰。後來,沈德鴻又給自己取了個筆名茅盾。

烏鎮,位於杭州灣與太湖擁抱的大運河沿岸,是一個水網交錯的魚米之鄉,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把全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河東,一部分河西,茅盾的家就坐落在河東一塊平坦的土地上。這裏曆史古老,商業和手工業繁榮,雖然比不上赫赫有名的大上海,可也相當於中小城市。茅盾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富裕的小鎮上。他的家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家庭,曾祖父是當地很有名望的書香門第,祖父是商人,父親沈永錫是前清時代有知識有名氣的秀才,又是一個“維新派”,喜歡自然科學,向往民主。他的母親陳愛珠,是烏鎮名醫陳我如的女兒,也算是大家閨秀,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她不但會管理家產,而且通曉文史,是一位有修養而又富有學識的知識女性。

沈家世世代代生活在烏鎮,沈家人用智慧和勤勞的美德開創自己的家園。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茅盾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的熏陶。茅盾的童年,和舊時代千千萬萬的窮孩子的童年相比,是很幸運的。雖然不是在寒酸困苦中掙紮過來,但這位大家族的嬌寵兒,也經曆了世間許許多多錯綜複雜的事物。

茅盾5歲那年,長得虎頭虎腦,也是一個精明而又淘氣的愣小子了。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太陽剛剛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茅盾早早起床迎接早晨的陽光。他要去河邊玩耍,他要去抓河蝦,他要捉那河邊的蜊蛄去了。勤勞的母親叫住了他,把他拉到父親身邊,說:“兒子開始懂事了,讓他進咱家的私塾讀書學習吧,不能讓他整天去遊閑了。”父親沉默了許久許久才回答母親說:“不行,不行,不能讓他走進家塾。”站在一邊的茅盾聽了父親和母親的對話,不理解父親為什麼不讓他進家塾。年幼的茅盾知道自己該讀書了,因為母親早已向他敲了邊鼓,他還以為父母會讓自己同祖父一起讀書,心裏正等著呢。

在這個大家族裏,有一個家塾,老師就是茅盾的祖父,每天教書的內容都是《三字經》和《千家詩》之類的書,別無他樣。最使茅盾父親不滿的是,這位老人教育子孫很不認真,常常丟下孩子們不管,獨自走出去聽書或玩牌。茅盾的父親很不讚成老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他主張由茅盾的母親為兒子教些新東西。茅盾是長子,父親把他捧為掌上明珠,但他把對兒子的愛體現在教育之中。

即將走向讀書生活的第一天,茅盾朦朦朧朧懂得一些道理:讀書,要讀新書;學習,要紮實用功。傍晚,烏鎮被籠罩在一片紅色的晚霞之中,茅盾在院子裏玩耍。他明白,這是自由自在任意淘氣的最後一個晚上,明天,他將要隨母親一起讀書了。日暮天黑,父親回來了,手裏拎著一遝厚厚的書本。父親把他叫到屋裏,一字一句地對他說:“雁冰,從明天開始,你要有規矩地學習了。瞧,這是《字課圖識》,這是《天文歌略》,這是《地理歌略》。這些書你要熟讀默記。”父親把這三本書放在茅盾麵前,滔滔不絕地介紹書中的內容。此時的茅盾還不識幾個字,可他很快就記住了這三本書的書名。從第二天開始,茅盾隨著母親一起走進了知識的曠野。

母親為兒子準備了桌椅,但淘氣的茅盾隻喜歡趴在母親的膝蓋上,一邊隨母親讀書,一邊聆聽母親講故事。母親的故事真切而且帶有情感,母親的故事都是剛剛發生在華夏大地上的新事,母親的故事還帶有濃濃的政治色彩。原來,父親和母親結婚那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一年,清朝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投降派在戰爭中喪權辱國,割地求和,引起了全國人民的不滿,也引起了茅盾父母的不滿。茅盾的父親追求新知識、新思想,他把對清政府的不滿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一心想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就在茅盾剛剛懂事以後,父親還在向往著進高等學堂,然後再走出狹窄的天地去日本留學,或者到遙遠的北京去,走進京師大學堂。父親的鴻願始終沒有實現,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母親最了解茅盾的父親,了解他那錯綜複雜的心理,於是,她為他的兒子講了許許多多講不完的故事,她想讓兒子了解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這在茅盾幼小的心靈深處,刻下了不能磨滅的印象。

就在茅盾7歲那一年的秋天,父親躍躍欲試,再一次去參加鄉試,考場設在遠離烏鎮的杭州。茅盾的父親從小學習八股中了秀才,可他從心底討厭八股文,他不甘心自己這樣寂寞,又一次去杭州應考。不知為什麼,事情總是不能按照他父親的意誌如願。他剛剛考完第一場就患了瘧疾,勉強考了第二場,而第三場卻沒能堅持下來。他離開考場後,心中的願望又一次破滅,他徹底絕望了。此時此刻,他把自己的心願完全寄托在兒子身上了。因此,他在杭州隻逛書坊,買了許多本舊小說,有《西遊記》、《封神榜》、《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等等,父親希望通過會讀書的妻子把這些曆史名著傳授給他心愛的兒子。

母親對茅盾的要求很嚴,在學習時間內,不許分散精力,不許談論學習以外的事情。一個剛剛7歲的孩子在十分嚴格的教育中生活,茅盾覺得很不自由,很不希望父母剝奪他遊玩的權力。但茅盾並不和父母頂撞,父親周遊外地參加考試的經曆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裏,在他坐下來讀書的第一天,就對母親說:“我要好好讀書,要做像父親一樣有誌向的人,可我不能像父親那樣敗在別人的後邊。”茅盾的話裏帶著天真的童氣,母親聽了興奮得流出了淚水。這一天的午後,母親教他初識幾個字後,就讓他默記《天文歌略》。茅盾最初聽母親講書,童心很難穩下來。這一天,他離開母親就睡著了,一覺睡到日暮天黑。醒來時,他發現母親正在做晚餐,他迅速拿起書本,偷偷跑到東屋樓下默背天文歌。好多字不認識,母親教過的句子,經過一下午的睡眠,早就忘了好多句。聰明的茅盾打開書,按照書本中的圖畫,沒過多久,就想起了母親教過的全部句子。等到母親喊他吃飯時,他像沒聽見一樣,一直背到滾瓜爛熟,才回到母親身邊,讓母親考他。母親很心疼地說:“吃飯了,吃飯了,吃過了飯再考。”茅盾心中已有了底,還是纏著母親說:“媽媽,應該是考完了再吃飯的。”父親也在一邊插話說:“按照規矩辦事,定在什麼時候考就什麼時候考,不能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