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大師的困惑(1 / 1)

在人類的活動中,歌唱無疑屬於美好的一種。孔子宣稱自己的理想與曾子相同,不外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就包含了“邊走邊唱”的意思。孔夫子對音樂的發燒比現代人更猛,倘遇好的音樂,就“三月不知肉味”了。

但他老人家倘若聽到卡拉OK的喧囂,極可能悲歎“天喪予”了,痛恨“惡紫之奪朱也”。卡拉OK把音樂變得非音樂化了,即把聽眾本應獲得的愉悅變成噪聲汙染。又迷惑了歌唱者,使他在專製主義的陶醉中折磨別人。它的擴聲功能剝奪了聽眾希望安靜的權利,而影碟中優美的畫麵和話筒的混響效果,又誤使歌者驚喜,幻覺已近歌王。醫學術語管這叫譫妄。歌都是好歌,但用擴聲係統把破鑼嗓子放大,就如孔子怒斥的“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是“以惡對惡”。

據說在歐美的家庭或娛樂場所,均無卡拉OK。唱卡拉OK是一項很讓人笑話的事,如同不會唱歌硬唱。到了歌唱家的故鄉意大利,人們更是鄙夷卡拉OK,用原聲原嗓唱歌是一種禮貌與自尊。這種肇始於東洋的怪物,最初流行於港台,據說在台灣高層官員的團拜會上,放歌卡拉OK已成節目高潮,連戰、林洋港和郝柏村都是此中高手。在大陸餐館裏,南方人唱卡拉OK或許聲音輕柔些,東北人整起這個簡直聲震屋瓦,連桌上的杯箸都隨之共振哆嗦。

卡拉OK是一種自娛節目,局外人並無充分的理由反對。但既然是自娛,請歌者音量稍小,就不算是苛求了。倘若歌者撥冗練練聲樂,則善莫大焉。

據董樂山先生的文章回憶,許國璋在辭世前的一次聚會中,半晌無語。席間喃喃吐露一句話:“這卡拉OK是什麼意思啊?”許先生是英語教學大師,臨終前卻有這樣的困惑。可見即使在語義學上,這種半日半英的詞也屬於不祥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