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人命最值錢(1 / 1)

今年四月,首都某大報登載一條消息:

東北一個小城發生一起命案。命案在今天已經不稀奇了,“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這件事的衝擊波不在於一條生命無端殞沒,而是曾有許許多多的人目睹過死神踐踏著一個孩子的生命微焰,大家卻無動於衷。

當一個十七歲的中學生被流氓刺破腹部後,這個男孩子臥倒在地,捂著腸子,哀告往來如梭的行為:“叔叔,阿姨,我不是壞人,救我一命吧!把我送到醫院……”

醫院離發案地並不遠,然而這個中學生的傷口、眼淚和哀告並沒有喚來哪怕是一雙援救的手。他向醫院爬,終於因為流血過多而死去。

這個男孩子肯定至死也不相信沒有人會救他。不是嗎?他從小念誦的課文中飽浸著人世間的溫暖。課文中也常出現藍天、白雲這些詞,但他那麼稚嫩的生命,就在看熱鬧的目光裏和不屑一顧的行人的匆匆腳步中,在藍天白雲之下慢慢地消失了。

我們不去想象他的母親怎樣為十七歲的獨子的夭折而承受痛苦,卻可以描繪這一事件的圍觀人回家後怎樣述說這件“新聞”:是“我見到一個男孩腸子流出來了,他在地上爬”。這位母親在太平間裏凝視著兒子蒼白的臉龐,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為什麼沒人救我的兒子?他畢竟哭救與爬行了好幾個小時。

這件事是一個罕見的例子,生活中並不缺少陌生人互助的故事。但即便把它視為絕無僅有的“新聞”,聞者心裏也感到了一種窒息的沉重。那個帶傷的孩子仿佛拖著血跡從我們胸口爬過。對他來說,周圍不曾停留的腳步又像從他的心髒上踩過。即便不談這件事,人們也能嗅出當今社會漠視生命的危險氣息。

這裏不談罪犯,殺人者必將抵命。人們驚訝於善良的人們如何變得不善良了,至少是畏縮了。這裏也無須分析圍觀人的心態,對管閑事惹麻煩的戒懼。問題在於人們怎樣對待生命?

六十年代的人忘不了《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這篇通訊。那時,在生命麵前,錢是微不足道的,而一種強大的道義足以抵消任何怕惹麻煩的恐懼。新中國建立之後出現的英雄,因多數是出於保護別人的生命而慷慨赴死。這些英雄的高貴處之一,包括了珍惜別人的生命。羅盛教在冰水裏氣絕,是因為他把朝鮮小朋友的生命看得金貴。劉英俊攔驚馬,也是用自己的死阻擋了別人的死。

不幸的事實在於,這些高尚的人的行為,常常被時下一些自以為懂得很多的人譏之為“左”。拯救生命,是人類最富道德光彩的義舉,並沒有矯情。如果被救的人是你,你在驚魂甫定之時會說別人“左”嗎?

台島作家龍應台著書,名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不生氣也罷,不自譴也罷,根本的原因大約是把一種社會責任視為“別人的事”。山不轉水轉,有朝一日當這種“別人的事”落在自己頭上的時候,誰都會乞求別人援之以手,而別人沒準兒仍舊漠然置之。這時候,就用上了如今流行的一個詞,悲哀。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主題詞是“善待生命”。佛家也常常勸眾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塔的梵文譯音。救一個,常常用不著建塔那麼費事,但比造塔更有益處。

現在的人在市場經濟的催化下,仿佛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對錢體悟得更是刻骨銘心。大家都在暗自切磋,開餐廳比烤紅薯賺錢,玩股票比開餐廳還賺錢。這麼些明白人有時也會淡忘,最值錢的是人命,人命最值錢。

在社會中,大家都是鏈條之一環,不管你多麼有錢,也不能棄鏈而生。環環相結的理由,是生命而不是金錢。每個人的善意,生活總會加倍報答,這一點誰也不必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