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4年,相信最讓全國百萬稅務大軍高興的事莫過於全年不僅完成了從國務院到各級政府下達的稅收計劃,共入庫稅款25718億元,而且比上年增長25.7%,增收5256億元,總收入和增收額雙雙實現曆史性突破。為此而高興的肯定還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因為這增收的5000多億元,不僅僅是中央稅收,其中還應有近三分之一是各級地方稅收。《易經》:“何以聚人?曰財。”預算盤子之外,又得到了這筆既可說是預料之外又可以說是預料之內的巨額資金,能夠多為人民做許多事,有益於社會穩定,有益於增強國力,能不高興嗎?!
作為一個納稅人,我也為政府錢袋子逐年鼓脹而高興,因為在不斷增長的稅收裏也有我的一份貢獻,還因為“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錢多了,就可以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務,辦更多的好事,這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可是,說實話,麵對這增收的5000多億稅款,我也有許多隱憂,出於主人翁的精神和對政府的信任,我就如實說出來,但願不會擾了主持稅收使用的領導們的興致。
去年年底,在總結盤點當年的各項工作時,有一個部門及其領導的名字最為響亮,這個部門是國家審計署及其團隊,這位領導是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原因無疑是因為在2004年和之前的幾年中,他們連續掀起了幾場“審計風暴”,審計和揭露了一些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直屬單位濫用、挪用國家預算資金的違法違紀問題,其金額之巨,一個單位動輒就達上億元,令人觸目驚心。審計署同樣也審計了788戶納稅企業,也發現了有稅不收、越權減免等許多問題。雖然和財政資金的整體使用比較,這些問題還都是局部的,但“千裏大堤,潰於蟻穴”,“針尖大的窟窿會透出鬥大的風”,這些問題的一再出現,也證明了在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監督方麵存在許多問題甚或是製度性的問題。由此及彼,我在這裏潑點冷水,提幾點建議,希望能夠慎重用好這增收的5000多億,並且用得合法、合理、高效,經得起納稅人的檢驗。
建議一:稅收在轉化為財政資金後,其使用方向必須要透明,要向各級人代會彙報,還應該在各級政府的媒體上公告,讓納稅人知道,讓老百姓知道,並主動接受包括納稅人在內的各級人大代表的審議。
建議二:這筆資金應該主要用於急需的矛盾突出的方麵和項目,比如三農、基礎教育、基礎科學研究、城市還有農村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以及開發西部等方麵,一定不要撒胡椒麵,不要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建議三:建立健全財政預算資金的監督審計機製。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法,而是法不完善,另外就是有法不依,再有就是對違法問題處理得不及時、不嚴肅。問題任何時候都難以避免,但應該越來越少,性質越來越輕,而不是相反,當審計署的工作重心轉向為製度建設而不是查案時,就是監督機製收效之時。
建議四:稅並不是收得越多就越好,市場經濟下的政府應是有限政府,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市場解決,而不是事事處處都由政府主導和參與。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提供服務和公共物品,微觀經濟的活動應全部由企業和市場自主進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稅並不是越多越好,具體說應是總額可以隨經濟增長而增長,但占GDP的比例應該逐年有所下降或者固定在一個均衡的比例不再增長。與其把稅收上來再重新分配,莫如實行輕稅政策,給納稅人以更多的自主權,以擴大投資,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降低征納成本。
在傳統觀念裏,財政分配是政府的權力,一般老百姓不容或難以置喙,但按政治文明的理念,納稅人和民眾才是真正的國家主人,他們有權力對“公仆”的工作提出建議和予以監督。緣於此,我才大膽提出如上建議。此正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