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問財爺,怎預算(1 / 1)

春節過後,香港一個市民團體與港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有一場互動。他們舉辦了一個名為“問財爺,怎預算”的活動,請“財爺”唐英年給大家講一講政府上年的財政狀況,今年的預算有什麼新想法,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唐英年笑容滿麵地參加了這個活動,電視台等媒體記者也聞風趕來,旁聽並報道這場活動。

唐英年先向與會者介紹了特區政府2004年財政狀況,他坦承去年收入不錯,除過稅收以外,政府賣地收入增幅較大,這使預算好做了不少。對於大家最關心的2005年預算會不會加稅的問題,唐英年沒有做肯定回答,不過他答應“預算要先節流後開源,盡量不加稅”。這使大家放心許多。在談到2005年預算有哪些隱憂時,唐英年說:去年政府對公務員減薪的決定出台以後,遭到了公務員組織的強烈反彈,他們向地方法院起訴政府減薪決定違法。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港府敗訴。唐英年表示政府會上訴到高等法院,將官司打到底。但他也不掩飾如果終審判決港府再度敗訴後的隱憂。他說:如果這樣港府將要支付幾十億的補薪,由此或許會造成預算赤字。

對話的氣氛和諧,市民代表搶著發問毫無禁忌,唐英年笑容滿麵,有問必答。看著電視畫麵,那情景很像賬房先生向股東彙報,而不像高官宣揚港府政績和政策。

內地民眾對此情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應不再驚奇,但由此及彼仍然感到陌生,原因是我們已經知道,政府官員是民眾的公仆,他們理應向民眾、納稅人負責,彙報工作,接受監督。然而在內地,這樣的情景不能說絕無僅有,但起碼沒能做到經常化、製度化、平等化。

每年的三、四月份大都是內地從中央到地方召開人代會、政協會的時間,會上從財政部部長到各級財政廳、局長,照例都會向人民代表彙報上年的決算和當年的預算。然這樣的彙報,多是照本宣科,籠而統之,不僅會場外的老百姓聽不懂,就是會場內的代表們也大多理不清頭緒,更別提各級政府的財政官員在製定預算前能夠主動與民眾對話,彙報咱們縣、市、省、國家的“家底”,有哪些收入,準備怎樣花錢,又準備怎樣收錢等等。還有,聽聽民眾意見,哪些錢不應該收,哪些錢花得不對路,有浪費等等。這些,目前大部分地區還沒能做到。

我國納稅人自覺納稅意識不強,偷漏欠稅乃至抗稅始終是財政和稅務部門麵對的突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還處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層次。而香港的納稅秩序據說就比較好。看來我們有必要借鑒。凡學中文的人大都知道一首詩,其中有句“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是被老師經常引用的,因為它充滿了辯證法的光輝。用其思維方法觀察,我們的某些政府和財政官員在政府和財政報告中提到的“加強稅收征管,依法治理偷漏欠稅”的要求,就缺乏對造成偷漏欠稅問題原因的深刻剖析和認識。其實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們的家底不清,我們的花銷不明造成納稅人的抵觸而引發的。因此,要解決偷漏欠稅問題,首先要從政府自覺接受民眾的監督開始。

香港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雖然有其特殊性,但其管理理念和製度的先進之處該學習的還是要很好地學習,諸如財政預算的透明以及官員的平民意識和對納稅人的尊重,都是值得內地政府和官員學習和借鑒的。噢,還有它們的廉政公署治理腐敗的製度和做法,也值得我們好好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