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尋找稅收的起源(1 / 2)

稅收是什麼時代產生的?它的性質和作用如何闡述?對這些問題,一般的財稅教科書和革命導師的經典著作都有明確的論述。可是,筆者有個怪癖,凡事總愛追根究底,常常在想,你說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那麼也就等於說,稅收甫一誕生就是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雞,然而在稅收沒有破殼出世之前,作為一隻雞蛋,它的胚胎由什麼構成,又是怎樣孕育而成的呢?這個問題也許比較可笑,但作為問題它卻是很嚴肅的。因為作為一個動物,它的生命應該從誕生之日計算,但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則應該從它孕育之日起開始考察,如此,方才可能對其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我認為,研究稅收同樣應該如此。

既然稅收是與國家相伴而生的,那麼要搞清楚稅收在誕生之前的形態,也就是孕育期的形態,就必須在國家產生之前的曆史時期中尋找。根據曆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國家誕生於奴隸製社會時期,因此稅收的起源就必須在此之前的原始社會中去尋找。但在原始社會,人類還處於蒙昧、野蠻狀態,沒有文字,那個時期的曆史隻能靠口耳相傳和考古發現來一點一點地拚接。好在19世紀西方一些具有獻身精神的學者,通過對當時北美、大洋洲、非洲一些仍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進行長期的考察,為後學者找到了一條由此及彼的認識之路。美國學者摩爾根所著《古代社會,或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的研究》就是這樣的一本書。通過摩爾根以及其他人類學者的著作,人們可以較為方便地從中收獲新知。馬克思、恩格斯就對摩爾根的著作非常感興趣。馬克思不僅詳細閱讀,還作了大量的筆記,準備以此為根據進一步闡述他的勞動價值論和階級鬥爭論。可惜他未能完成計劃就去世了。恩格斯繼承亡友遺誌,主要根據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寫就了《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這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不僅實現了亡友的遺願,還為後世的研究者、學習者提供了一本兼具理論和科學價值的範本。

有了恩格斯這本現成的著作,就使我了解稅收起源的願望變得容易了。我仔細研讀這本書,在原始社會的遺址和廢墟中尋尋覓覓,自以為是發現了一些可以看做稅收原始胚胎的東西,我把它們拚接起來,或許可以構成一幅稅收起源路線圖。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童年期,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漫長的一段曆史時期,摩爾根將其劃分為蒙昧和野蠻兩個時代,又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每一時代分為低級、中級和高級階段。恩格斯讚同摩爾根的分期法。他將研究對象鎖定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的形成與發展變化之中,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眾多家庭在不同階段的組合形式構成了社會的不同組合形式,並最終產生了迄今為止以地域為基礎的人類社會最穩定的社會組合形式——國家。

在原始社會的蒙昧階段,今天概念的家庭尚未產生,因為那時沒有婚姻,任何人之間都可以隨便發生性關係,人類學家將之姑且命名為群婚。人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以群為單位在一起生活,其中輩分高的母親自然而然成為群落的家長(一般教科書將這個階段稱為母係社會)。那時的人們隻會使用天然材料製造的工具,以采集野果,漁獵為生,在嚴峻的自然環境下,生活資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形成任何私有財產。然而,就在這種群體生活中,稅收的雛形或者說胚胎已然形成了。因為按照一般原理,稅收是公共事務的產物,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免不了有公共事務的存在,凡有公共事務的存在,則免不了有稅收或類似稅收的集資存在。無須考證,單憑邏輯推理,就可以想象得到,在群落裏必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幼,其中有的有勞動能力,有的則因種種原因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們不僅要共同麵對所有人的生活問題,而且還要防止天災、野獸、外敵的侵襲,為此內部必須有分工,比如壯勞力捕獵、禦敵,老少采集食物,照顧病殘、嬰幼等,但在分配上則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需分配。之所以能夠如此,固然與群落中所有的人血緣相連有關,也與生活資料匱乏有關,但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原始人與生俱來的平等、博愛觀念。是謂“人之初,性本善”。他們不會斤斤計較個人的付出與得失,而是把共同的需求當做自己的天然職責。根據這種推理,我們可以抽象出最初的稅收,其雛形是勞動力的差異超出平均的部分,而其胚胎則坐落在“博愛”和“平等”的胎床上。

原始社會從蒙昧階段進入野蠻階段,其動力不是環境的變化而是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在長期的漁獵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將野獸馴養為家畜的方法,從而使人們的維生方式從依靠自然的恩賜中解放出來,形成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由於男人在體力上的優勢,他們成為畜牧業的主要勞力,這使他們在氏族中的地位逐漸改變,不僅在性關係中處於主導,而且逐漸有了相對固定的性伴侶。這就使原來的群婚逐漸變為對偶婚,即一個男子有一個主要的女子為性伴,同時也不排除與其他女子的關係;女子亦如此。對偶婚使以往子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狀態改變,家庭的雛形形成。同時,由女人主導的氏族也逐漸轉變為男人主導,教科書將這個階段稱為父係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