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稅的家族中,查不到它的戶籍,在納稅人的申報表中也從來沒有它的名字;然而它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平時它蟄伏不動,一有通貨膨脹它就活躍起來,這時候它像一個幽靈,偷偷從每一個人的錢包中抽走一部分,通貨膨脹率越高,它拿走的比例也越高。在通貨膨脹時期,你隻知道你的錢在貶值,原本0.5元一個的麵包變成了0.75元一個,卻不知道誰在使你的錢貶值;認準了這個幽靈,你就知道了真實的原因,原來是它以沒有通告的形式拿走了超過麵包實際價值的錢。
這個幽靈,經濟學家將之命名為通貨膨脹稅,意即政府通過發行超額貨幣而籌集的收入。
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稅,它有稅之實卻沒有稅之名——雖然經濟學家將之命名為稅,但那隻是為了認識、理解之便——通過發行超額的貨幣,政府實實在在地取得了如同開征一種新稅一樣的收入,而且可以繞過立法機關繁文縟節的審查。增發貨幣的成本就是征收通貨膨脹稅的成本,比之那些需要稅務部門征收的稅種來說,成本極為低廉。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在納稅人懵懂無知的情況下取得收入。
對於通貨膨脹,我們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隻要回顧一下十年前一種商品的價格並同如今同質同量的商品價格相比,你就會發現價格升高了。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大多數價格傾向於一直在上升,這種物價總水平的上升就稱之為通貨膨脹。美國經濟學家考察了過去60年間美國物價上漲的情況,發現物價平均每年上升5%左右,也就是說,這麼多年來,每年5%的通貨膨脹率的積累使物價水平上升了18倍。就一個長的時間段看,通貨膨脹似乎是一直緩慢地上漲的,但通貨膨脹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在這個時間段內也可能出現大多數物價下降——通貨緊縮的現象,這主要發生在需求不足的經濟衰退時期。通貨緊縮造成工廠、農場倒閉、工人失業,也是人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通常溫和的通貨膨脹率對經濟、對民眾的影響不大,例如每年2%~3%的上漲率;但一旦通脹率達到7%以上,它對經濟、對民眾心理、對生活的影響就明顯加大,因為這意味著十年間物價水平要翻一番。在有的國家,通貨膨脹率更是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驚人,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一份報紙1921年1月的價格是0.3馬克,兩年後上升到近7千萬馬克,像這種極高的通膨率稱為超速通貨膨脹,它對德國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以致人們往往把它作為納粹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原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決定了一個經濟體有沒有通貨膨脹呢?經濟學家用貨幣數量論來回答這個問題,並把其概括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之一:當政府發行了太多的貨幣時,物價就上升了。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德國,當物價平均每月上升3倍時,貨幣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國經濟史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20世紀90年代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增長也是相關的。這種理論既可以解釋溫和的通貨膨脹,也可以解釋如上所說的超速通貨膨脹。
提出貨幣數量論的經濟學家,著名的有18世紀的哲學家大衛·休謨,20世紀的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裏德曼等,他們認為,決定貨幣價值的因素是供給與需求。貨幣需求反映了人們想以流動性形式持有財富的量,許多因素影響貨幣需求量,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利率。影響貨幣需求的變量是供求關係支配的物價平均水平,因為價格高,需要的貨幣就多,物價水平上升就增加了貨幣需求量。但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因為貨幣供應是由中央銀行掌握的(有的國家中央銀行是獨立的,其貨幣政策獨立掌控;有的國家,中央銀行則是非獨立的,等同於政府的出納),當物價水平上漲超過供求平衡的情況時,由於貨幣供應量是既定的,物價就會遇高回落;相反,如果物價水平低於平衡水平,社會貨幣持有量減少時,物價水平又會上升以使貨幣供應平衡。
既然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完全可以控製貨幣發行量,也就是控製通貨膨脹,那為什麼一些國家還會出現通貨膨脹甚至超速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每月通貨膨脹率在50%以上)呢?也就是說,為什麼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要選擇超額發行貨幣,以致貨幣價值肯定要一直迅速下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