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柶噠? 團結稅(1 / 2)

在世界稅收家族中,團結稅與那些直言不諱劍指征收對象的稅種相比,比如增值稅、所得稅、印花稅、房產稅、博彩稅等等,其冠名可謂是最溫馨,但卻也是最模糊的一個了。

1990年10月,因為納粹和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造的孽而被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的德國終於統一了。兄弟團圓的激情過去之後,以原西德執政黨為主導的德國聯邦政府必須麵對的是,原東德與西德相較的巨大經濟差距。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東德民眾的相對貧困上,也表現在基礎設施的落後上,更表現在企業現代機製的闕如上。

要使窮兄弟迅速融入新的家庭中,沒有什麼比直接經濟援助更有效的了。二戰結束後,歐洲和西德的迅速恢複和崛起就與美國全麵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密不可分。德國聯邦政府迅速製定了全麵幫助原東德地區民眾和經濟轉型的一攬子計劃,而支撐其計劃的主要資金就是翌年出台並實施的“團結稅”。

團結稅的征收對象是原西德地區各州納稅人的個人所得,稅率是5.5%,使用方向是原東德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承擔原東德地區國有企業改製的成本以及社會綜合援助等。征收截止期限為2019年,長達29年。目前每年征收額為120億歐元,人們也將它稱之為統一稅。到2007年,團結稅已征收17年了,德國社會對是否還應繼續征收此稅出現了不同意見,但執政黨基民盟主席,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另一主要政黨社會民主黨主席貝克都反對提前取消。默克爾強調:“建設東部仍是德國聯邦政府和西部老聯邦州的一項重點任務。”貝克說:“如果放棄每年120億歐元的‘團結稅’,東部的建設計劃將無以為繼,這簡直就是倒退。”值得一提的是,默克爾就是原東德人,她能在兩年前當選德國總理,間接地證明,團結稅對兩德在心理上和經濟上、政治上的融合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權力上的平等其背後是經濟上的平等。

對貧困地區和經濟困難的民眾予以幫助,是任何一國中央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各國通常的做法,都是通過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予以定期或定額補助,同時在稅收上實行優惠政策。例如我國對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實行的財稅政策即是。但為幫助一個地區專門開征一項特別目的稅,而且長達29年,在筆者的視野裏目前僅此一例。應該說,開征特別稅與實行特別的財稅政策可能在效果上大體一致,但在納稅義務者和受益者內心激起的感受卻有很大不同。德國之所以實行前者而不實行後者有其文化與製度上的與眾不同之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漢林、渠敬東等人在其新著《組織變遷的社會過程:以社會團結為視角》中對此有深刻的分析。社會團結這個概念,源自法國社會學家杜克海姆1893年《社會的勞動分工》所提出的社會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機械團結適用於傳統社會或者小型社會,有機團結則指現代社會分工下的社會各部分的整合。作為一個社會學術語,它相比另外兩個抽象的概念——社會正義和社會和平,有著更強的可操作性和更為廣泛的可接受性;一經問世,就被重視階級合作的歐洲社會民主黨人整合到社會民主理念中,作為“社會國”理想之一,而且融入德國、法國主導的歐盟社會綱領和歐洲憲法文本中。團結稅的提出和實施,正是植根於這種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土壤之中,並且在日常生活促使每一個公民都承擔社會團結的責任。至於製度上的原因,則與德國的憲政體係相關,憲政理念的基礎是人人平等和保障每一個國民的基本權利,這種理念通過廣泛的政治參與和製度權力的製衡設計得以實現。因此,讓弱者和後發地區迅速融入整個社會,平等地享有社會公共福利就不僅是原東德地區民眾的權利,也是原西德地區民眾的義務。當然,這裏也有原西德地區民眾對東德民眾的感情和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蘊涵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