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放棄藥物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三(1 / 3)

第四節 健康也能聽出來——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通過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的途徑來治療疾病。一方麵,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生理上的反應。音樂的頻率、節奏和有規律的聲波振動,是一種物理能量,而適度的物理能量會引起人體組織細胞發生和諧共振現象,能使顱腔、胸腔或某一個組織產生共振,這種聲波引起的共振現象,會直接影響人的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

人處在優美悅耳的音樂環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消化係統的功能,促使人體分泌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性物質,可以調節體內血液的流量和神經傳導的功能。另一方麵,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心理上的反應。良性的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以改善人們的情緒,激發人們的感情,振奮人們的精神,同時有助於消除心理因素或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鬱、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應激能力。

近年來,歐美國家將音樂療法廣泛用於綜合醫院臨床。特別是在治療頭痛、手術疼痛、睡眠障礙、心身疾病如胃腸自主神經紊亂、心血管綜合征、高血壓、皮膚疾病、婦產科疾患、抑鬱和焦慮、免疫性疾病等方麵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美國音樂治療協會明確指出音樂療法在臨床適用於身體健康的恢複、改善和維持。在日本,音樂療法尚處於臨床研究階段。多家醫學院附屬醫院、綜合醫院和精神病院確定並報道了音樂療法臨床的有效性,從心理和身體兩方麵進行臨床評價,將音樂療法確立為一種臨床治療手段。全日本音樂療法聯盟理事小鬆明先生於1960年開始換能器的研究,進行體感音響的學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並將體感音響技術融入於音樂療法中,開創了日本音樂體感振動治療的先河。目前,日本的一些綜合醫院采用了音樂體感振動療法,在臨床中用於治療失眠症、抑鬱狀態、過敏性腸綜合征、神經性貪食、厭學症等心身或身心疾病,同時也應用在輸血、手術、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和老年癡呆、便秘及褥瘡的預防等方麵,獲得較好效果。

音樂應根據病人的不同因人而異地進行選擇。選擇合適的音樂治療,常可取得很好的療效。例如:

1.憂鬱的病人宜聽有憂鬱感的音樂。不管是悲痛的圓舞曲,還是其他有憂鬱成分的樂曲,都是具有美感的。當病人的心靈接受了這些樂曲的美感的沐浴之後,很自然會慢慢消去心中的憂鬱。這是最科學、也是最易見效的方法。

2.性情急躁的病人宜聽節奏慢、讓人思考的樂曲。選擇這種樂曲可以調整心緒,克服急躁情緒,如一些古典交響樂曲中的慢板部分。

3.悲觀、消極的病人宜多聽宏偉、粗獷和令人振奮的音樂。這些樂曲對缺乏自信的病人是有幫助的。樂曲中充滿堅定,無堅不摧的力量,會隨著飛溢的旋律而灑向聽者“軟弱”的靈魂。久而久之,會使病人樹立起信心,振奮起精神,認真地考慮和對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4.記憶力衰退的病人最好常聽熟悉的音樂。熟悉的音樂往往是與過去難忘的生活片段緊密纏繞在一起。想起難忘的生活,就會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些歌和音樂;哼起那些歌和音樂,也同樣會回憶起難忘的生活。讓記憶力衰退的病人常聽熟悉的音樂,確有恢複記憶的效用。

5.原發性高血壓的病人最適宜聽抒情音樂。有人做過實驗,聽一首抒情味很濃的小提琴協奏曲後,血壓即可下降1.3~2.7千帕。原發性高血壓的病人需要的是平靜,最忌諱的是那些有可能使他們聽後激動的熱情太甚的音樂。

6.產婦宜多聽帶有詩情畫意、輕鬆幽雅和抒情性強的古典音樂和輕音樂。這樣的樂曲可幫助產婦消除緊張情緒而心情鬆弛、充滿信心、減少疼痛感,有利於生產。絕對不宜聽那些節奏強烈、音色單調的音樂。特別是迪斯科音樂。

總之,音樂治療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欣賞,它是在特定的環境氣氛和特定的樂曲旋律、節奏中,使病人心理上產生自我調節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第五節 石頭也是好醫生——告訴你與眾不同的石療法

中國人對石頭的感情自古以來深厚而綿延,無論是凝練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石具,還是點綴於各大名著之中的“石緣”,石頭成就了中國石器時代的文明,成就了諸如“石頭記”一樣的文學奇戀,甚至成就了獨特的石文化。中國也因此有了“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宅無石不安,畫無石不名,商無石不發”的愛石情結。但除此之外,石頭還有一項特質容易被現在的人忽略,那就是養生保健的特質,甚至可以說“人無石不壽”,因為石頭的養生保健功能的確不少。

砭石療法:調理氣血,疏經通絡

我們現在常用的針灸便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砭石。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到身體表麵的某個部位,出現疼痛被減輕的現象。然後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運用砭石治病的醫術後來被稱為砭術,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

利用砭石對身體經絡、穴位進行刺激的療法就叫砭法,現在一般指用砭石做成的刮痧板所運用的砭石刮痧法。中醫認為砭石刮痧法有安神、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砭石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頸部兩側,有時也可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被刮痧者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用熱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膚,用砭石刮痧板直接接觸皮膚,在體表的特定部位反複進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現痧痕為止。對於兒童、年老體弱和某些皮膚病患者一般采用間接刮法,即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層薄布類物品,然後再用砭石刮痧板在布上間接刮拭。

這裏需要特別提醒廣大讀者朋友的是,砭石刮痧療法要達到安全有效的作用,最好有中醫師的指導。此外,砭石的選擇也很重要,一定要選擇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檢測,不含有害成分和射線,具有醫療價值,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許可證的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