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比喻失當(1 / 3)

不要比喻失當

新聞觀察

作者:趙丕傑

許多成語具有比喻義,人們使用這類成語就是用它作比喻,形象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隻有準確理解成語比喻的是什麼,然後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修辭效果。這類成語多數不難理解,使用起來不容易出錯。但也有一些比較難於理解和使用,需要格外小心,否則很容易比喻失當,造成誤用。下麵舉幾個例子。

為虎作倀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給老虎帶路去吃別人。後用“為虎作倀”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幫助惡人幹壞事。使用這條成語必須弄清誰是“虎”,誰是“倀”。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一:“再加上漢奸們的甘心為虎作倀,日本人要五百萬石糧,漢奸們也許要搜刮出一千萬石,好博得日本人的歡心。”在這句話裏,“虎”是“日本人”,“倀”是“漢奸”,他們都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現在有人把算不上惡人的比作“虎”,算不上幫凶的比作“倀”,或者把“虎”當成“倀”、把“倀”當成“虎”,以致比喻失當。例如:

1.(聽到載湉的死訊後)74歲的慈禧太後放心地閉上了眼睛,也離開了她為虎作倀60多年的人世間。(人民網,2009年6月18日)

2.十八大以來,48隻“大老虎”落馬……人們不禁要問:這麼多“老虎”背後,誰在為虎作倀?(人民網,2014年8月31日)

慈禧太後就是天字第一號的“虎”,如果她也可以比作“倀”,那麼普天之下誰還有資格比作“虎”呢?例2似乎是想追問誰是這些“老虎”背後的保護傘,如果真有,那也應該是比這些“老虎”更大的老虎,怎麼能把他們比作“倀”呢?

為淵驅魚

《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意思是:替深水潭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叢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替湯武把人民趕來的是桀紂。後來就用“為淵驅魚”比喻統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敵方。也比喻采用錯誤的做法,把本來可以爭取和團結的力量趕到敵對方麵去。例如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隻博得敵人的喝彩。”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三二:“苛察繁則人人鉗口,正氣消沉;聚斂重則小民生機絕望,不啻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使用這條成語,必須弄清“淵”是誰,“魚”是誰,“為淵驅魚”的又是誰。前舉姚雪垠用例,“淵”是農民起義軍,“魚”是老百姓,“為淵驅魚”的是明朝政府。毛澤東用例,“淵”是敵人,“魚”是群眾,“為淵驅魚”的是執行“關門主義”策略的人。弄不清、扣不準這三點,便貿然使用,往往比喻失當,造成誤用。例如:

1.(美國)在中國周邊製造動蕩乃至誘發戰爭,是想讓中國陷入四麵楚歌,或與外敵發生對抗,或引發國內衝突,從而達到為淵驅魚,把中國資金趕到美國去!(全球軍事網,2012年8月12日)

2.武俠小說……是一種“小兒不宜”的讀物……迷上武俠小說而誤了學業的孩子不在少數……《天龍八部》入選教材,簡直是為淵驅魚,引狼入室。(人民網, 2005年3月5日)

例1是說美國想“把中國資金趕到美國去”,即趕到自己的一方,而不是敵對的一方。這是為“己”驅魚,而不是為“淵”驅魚。應該把“達到為淵驅魚”改為“坐收漁利”。例2是說《天龍八部》入選教材,容易使學生“迷上武俠小說而誤了學習”。“魚”是學生,“淵”又是誰?恐怕就是武俠小說吧,這從後文的“引狼入室”可以得到印證(把武俠小說比作狼也不恰當)。武俠小說同正課並不是水火不容、互相對立的事物,比作“淵”亦屬比喻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