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器,知識就是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古老的真理在今天有了全新的含義。在知識經濟中,學習和創新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經濟的命運。對於知識經濟來說,大學是教育和培養科技人員的中心。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知識將成為整個經濟運行的電流,而大學是產生電流的發電機,大學生則是大學向社會輸送的源源不斷的帶電粒子。
知識是在人類長期的實踐和認識活動中,一代又一代人所創造和積累起來的財富。知識一旦被人們所掌握,就能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它可以從潛在的生產力變成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
圖書館素稱知識的寶庫。大學的圖書館一直被人們看成大學的心髒或中心。沒有圖書館,大學生們難以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有所了解,至於吸收、繼承和借鑒前人的知識積累,隻能是一句空話。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社會信息化、信息數字化、網絡化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在人們麵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記錄知識的載體———文獻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印刷型文獻有增無減,網絡文獻、聯機數據庫、光盤文獻等也急劇增加。人們要想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求得生存和發展,離開對各種形式的知識信息的吸收、利用是不可想像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已成為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學進步、文化繁榮的關鍵因素。圖書館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多種手段,對印刷型文獻及網絡、光盤等電子型文獻進行廣泛搜集和提供,集古今中外各種載體、各種門類的知識信息於一體,它在知識經濟中的實際地位和巨大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第一節 成才與圖書館
綜觀古今中外,大凡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無論是政治家,還是科學家,他們當中大都是踏著圖書館的門檻,借助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料的力量,經過長期的自我充實提高,再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才取得輝煌的成就。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馬克思是利用圖書館的典範和楷模。他從1844年移居倫敦起直到逝世,可以說是在英國博物院圖書館度過的。他幾乎每天是第一個進圖書館,最後一個離開圖書館,幾十年如一日。在那裏,馬克思有一個習慣了的固定座位,每當讀書讀到興奮的時候,他就情不自禁地用腳在地麵來回搓磨,天長日久,竟然在座位下的堅硬的水泥地麵磨出了兩道深深的腳印。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整天在英國博物院圖書館裏翻閱資料,廣泛深入地研究了哲學、法學、曆史學、文學、政治經濟學、科學技術史、數學、統計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僅做過的筆記、摘錄的圖書就高達1500種以上。
毛澤東同樣十分重視利用圖書館。早在學生時代,他就很喜歡圖書館。1912年,他在湖南長沙上中學時,因不滿學校的一些措施,就退了學,寄居在長沙新安巷的湘鄉試館,離試館三裏路就是藏書豐富的湖南圖書館。毛澤東每天在試館裏吃過早餐,就匆忙趕到圖書館去看書,一直到天黑才返回,中午常常餓著肚子,從夏到秋,從秋到冬,無論下雨還是下雪,酷暑還是嚴冬,但到圖書館看書卻很少間斷。毛澤東回憶這段學習生活時,曾饒有風趣地比喻說:“那時,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嚐到了菜的味道,拚命地吃。”1914年,毛澤東考入湖南第一師範,課外活動時,他喜歡到圖書館看書。晚上,吹熄燈號了,他就點燃自備的小油燈,坐在床上看書,並做筆記,有時徹夜不睡。圖書館藏書豐富,毛澤東的閱讀範圍也很廣泛,中國的經、史、子、集古籍,世界各國的曆史、地理、哲學、文學等都讀。1918年,毛澤東曾到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過助理員,他還親手創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毛澤東的成長和博學,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應該說和他早期積極利用圖書館是分不開的。
牛頓是三百多年來世界最著名、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牛頓小時候並不是什麼“神童”,而是瘦小、虛弱的遺腹子。出生前兩個月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三歲時改嫁。牛頓上小學時,由於學習不專心,成績不好。14歲時又因家庭生活困難而被迫休學。1661年,牛頓考入英國劍橋大學,一個偏僻小鎮的窮孩子,看到大學圖書館豐富的藏書而耳目一新。牛頓極感興趣地閱讀了笛卡兒的《幾何學》、巴魯的《數學講義》和《幾何講義》等名家名著,深入地認識並理解了科學前輩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有關天體結構和星球運行的學說以及光學、力學許多精湛的論著,為他以後的發明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牛頓在數學上創立了微積分,在力學上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光學上發明了光的分析,在天文學上創製了反射望遠鏡,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解釋了潮汐現象,預言了地球不是正球體,由此說明了歲差現象。牛頓在如此眾多的領域作出非凡的科學貢獻,除了他後天的勤奮和勇於探索之外,充分利用圖書館,借以繼承和吸取前人的成果和成功經驗,使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新的科學高峰攀登,應該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
世界著名的中國數學家華羅庚的成長也與利用圖書館密不可分。華羅庚出生在江蘇一個落後的小縣城———金壇。初中畢業後,在他父親辦的小雜貨店站櫃台,幫助父親料理店務和記賬。他是如何成為蜚聲中外為世人矚目的數學家的呢?幾乎和牛頓一樣,除了主觀上的勤奮與勇於探索之外,充分利用圖書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1930年,大數學家熊慶來發現了華羅庚是個人才,認為值得培養,就邀請他到清華大學當助理。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對他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圖書館。他為了充分利用圖書館,每天隻給自己安排了五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他通過對圖書館的利用,自學完了大學數學專業的全部課程。當時,我國現代數學還處在起步階段,國外還很少有我國學者的論文發表,而華羅庚一次寄出三篇論文,卻全部被刊用了,這在清華大學也是創記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