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書籍如山似海。特別是世界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長。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掌握良好的讀書方法,提高讀書效率,增強自學能力,對於自身成才、有所創新、有所成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讀書是為了增進優美的氣質,也是為了增強個人的學識能力。讀書能給人文雅、智慧和能力。讀書是人類最普遍的一種活動。在讀書過程中,人們的全部智力幾乎同時運用。讀書是一種藝術。善於讀書的人,是經過他們那種創造性的讀書方法而進入一種藝術境界的。讀書,之所以是一種藝術,是因為讀者在讀書時,要按照認知規律,在自己原有知識基礎的支配下,調動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調節閱讀速度和讀書方法,正確進行時間運籌,然後將感知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創造性加工,存儲在人的大腦裏,不斷地改變著自身的知識信息結構。因此,讀書的過程又是一個創造性勞動的過程。
良好的讀書方法很多,根據圖書館和大學生利用圖書館的特點,僅向同學們介紹基本的常用的讀書方法和技巧。
第一節 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
同學們從中學跨進了大學,但大學的學習較之中學學習無論在目的、性質、內容、方法等諸方麵有著質的不同。正確認識大學學習、讀書與中學學習二者之間的差異,盡早把握大學階段學習目的、性質、方法等方麵的特殊性,對於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讀書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新生更是這樣。
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相比,發生了哪些大的變化呢?
1.學習目的和性質的變化
中學階段是一種基礎性的綜合學習,中學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深造———考大學或接受職業培訓。
大學階段的學習則有明顯的專業化特點。大學學習則主要為培養能力,目的主要是為了今後就業、工作或進行研究(包括考研)。
目的決定性質。中學學習的目的決定了中學學習的性質是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主要的基礎知識,簡要地說就是3+X。
大學的學習目的決定了大學學習的性質是以培養人的素養和能力為主,素養包括人文素養、科學文化素養,能力包括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特別要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放眼世界,著眼未來,科學研究需要創新,產品開發需要創新,市場營銷需要創新,經營管理需要創新,工業生產需要創新,農業生產需要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各行各業都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不能很好地生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個人事業不斷發展和成功的秘訣。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市場競爭就是創新競爭。在任何一個領域裏,要想獲得成功都必須創新。
因此,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自始至終地重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
2.學習內容和課程的變化
中學學習主要是接受常識性知識,六年總共學習十幾門課,主要的課程語文、數學、外語六年平均每門有700多課時,還不包括補習課時。
高等教育要求每個大學生必須接受專業教育、基礎知識教育、綜合教育,以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
(1)專業知識教育。大學教育,主要是進行專業基礎教育。所謂專業教育,是指符合本專業發展方向的專業知識結構,決不是僅僅幾門專業課,而是數十門和本專業相關的專業知識課。此外,為了學好專業基礎知識,還要讀大量有關參考書,以鞏固、加深和擴展專業知識。
(2)基礎知識教育。它是指大學生需要共同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課。如漢語、外語、寫作、計算機、馬列主義理論等課程。專業知識教育和基礎知識教育都是大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內容。但作為大學生,僅有這些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接受綜合教育。
(3)綜合教育。它是指一個大學生應具備的完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完善的知識結構,如同一棵大樹,有主幹,有枝幹,是一個網絡型的。要成為一個有用之才,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應該是完善的。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與專業相關的知識,也就是說,知識要淵博。一個人的知識越淵博,在事業上才能越有建樹。
大學四年總共要學習70多門課程,總課時一般2600左右,平均每門課30多個課時,內容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等。
3.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變化
中學生的學習方法相對比較被動,主要依賴於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輔之以閱讀教材和教材輔導書籍。
高等教育更注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除讀專業教材以外,還要主動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
中學由於課程少,課程內容少,課時多,老師講得特別仔細。學生學習以聽課、做作業為主。
大學課程多,課時少,內容多,老師不可能細講,往往一次課講幾十頁的內容,有些內容講,有些內容不講,留給學生自學。講的地方,可能講得比較深,比較廣。大學上課的時間比中學少,留給學生自己掌握的時間多。因此,大學是以自學為主。
中學的課程是強迫性的,開的課程學生一般必須學習。
大學有近一半的課程是選修課,選修課分為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生自由選擇的餘地比較大。同時,大學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誌向自學有關學科的知識。大學給學生自學和自我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總之,大學學習的顯著特點是:以自學為主,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學會學習,就是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學會創新,就是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會做事,就是要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學會做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為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奠定基礎;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個性,自尊、自信、自律、自立;積極主動,樂觀向上,有迎接挑戰的勇氣;有堅強、抗挫折的意誌品質;追求人生的不斷超越與完善。
第二節 讀書的一般步驟
近年來,西方許多國家盛行一種由瀏覽、發問、閱讀、複述、複習這五個相關的步驟組成的讀書方法叫“五步讀書法”。因為這五個讀書步驟的英語單詞分別是 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如果取它們的第一個字母,就可縮寫成SQ3R。所以這種讀書法又簡稱為SQ3R讀書法。
這種讀書方法首先在美國的依阿華大學創用,不久便在西方許多國家廣泛流傳開來。有人寫了專著加以研究和介紹,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把它列為心理學的教授內容。
這種讀書方法,把瀏覽視作讀書的第一步。當拿到一本書後,不是馬上伏首閱讀,而是先看該書的內容提要、序言、目錄、標題、圖表以及簡要的評價文字、參考文獻等。這樣瀏覽一下,用時不多。其一,是對全書有一個總的、直觀的印象,知道哪些是新知識,哪些是自己已經掌握的舊知識,以便調動已有知識為新的閱讀服務。其二,是通過瀏覽可知該書重點、難點和新穎處,便於確定閱讀中的詳略部分。其三,是可以大體確定讀該書所需要的時間以及應如何和其他事情合理交插進行。其四,是對要否請人指導,要否借閱參考書,事先即能胸中有數,以便安排。總之,這樣做可以為閱讀全書做好準備,為製定切實的讀書計劃提供一個好的基礎。
第二步是發問。這一步須在粗讀該書的大小標題和某些章節中進行。這就是說,要在粗讀過程中提出一些問題,使若幹問題在腦海中盤旋。這些發問,既可刺激讀書興趣,又可把讀書活動引向深入。
第三步是閱讀。這是關鍵性的一步,要帶著上麵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全麵而深入的閱讀。讀時既要字斟句酌,又要善於抓住重點、難點;既要係統閱讀,又要善於捕捉書中的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同時伴以圈點、摘記等。
第四步是複述。在這個階段中,要對前麵所提出的問題試行回答,也要試圖複述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並思索各部分的內在聯係。複述最好的方式便是“過電影”,即“回憶”。
在“過電影”中,如某處不清晰,就說明這部分讀得不好;如“電影”卡了殼,就說明某一聯係前後的地方還沒掌握住。需要重讀。因此,複述既是對所讀內容的複習鞏固,又是對閱讀效果的自我檢查,應特別注意這一環節。
第五步是複習。狄慈根曾說過:“重複是學習之母。”一般在閱讀後的一兩天或三五天內就要進行第一次複習。這次複習,要根據複述的情況進行,對那些模糊不清的問題和章節要作重點複習。以後隔一段時間要複習一次,間隔的時間可以依次放長些。
以上便是五步讀書法的一些具體步驟。乍看起來,並沒有多少新穎之處。實際上,這五個步驟之間有著有機的內在聯係,符合人們讀書的活動規律。先行瀏覽,以打好閱讀基礎,繼而發問,以觸發人們的求知欲望,然後才進人全麵閱讀。此時,人們接受能力必然處於最佳狀態,能從書中汲取大量的新知識。以後的複述與複習,則能鞏固和加深讀書效果。這樣,五個步驟便成了一個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體,可以使我們的學習和記憶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特別是適用於需要牢記的知識,如必修課教材、需要精讀的經典名著等等。所以“五步讀書法”對我們學生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第三節 有選擇地讀書
圖書館的藏書很多,而我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盡讀天下書,即使我們一生都晝夜苦讀,也隻能讀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而不選擇是不行的。同時圖書也同其他物品一樣,有好壞高低之分,有粗精俗雅之別。英國作家菲爾丁說過:“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別林斯基認為:“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德國哲學家培根說得極為精辟:“善於讀書的人,決不濫讀,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就是無論何時,凡為大多數讀者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不如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專讀古今中外的超群絕倫的名著。隻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叔本華還告誡我們:“少讀壞書,決不嫌少,多讀好書,決不嫌多。壞書是傷害精神的毒物。不讀壞書,是讀好書的一個條件,因為人生短促,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假如一個人去市場買東西,不論好的壞的,也不管它有用無用,見到什麼就買什麼,人們一定會認為他是傻瓜。在學林中,類似的傻瓜也不乏其人。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死魂靈》中,有個叫彼得爾希加的就是這號人。他嗜書如命,不分好的壞的,也不管對自己有用無用,隻要見到書,就讀起來。這樣辛辛苦苦讀了一輩子書,終無所得。這位愚蠢的讀書人,是因為不懂得應有選擇地讀書,結果空耗了自己的一生。因此,讀書一定要有選擇。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讀者顯得尤為重要。
麵對茫茫書海,我們怎樣進行選擇呢?
一、讀書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
這個目標或許是為了了解一門知識,掌握一項技能;或許是為了深入探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奧秘,從而有助於發明創造;或是為了工作的順利開展,取得成功,總是應當圍繞一個目標去讀書,否則就難以取得預期效果。世界著名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困,他一邊賣報,一邊讀書。一天,有位先生問他讀過多少書,他回答說已經讀了15英尺厚的書了,這位先生好奇地問:“你剛才讀的書和你現在手裏拿的這本書,內容完全不同,你是怎樣閱讀的?”小愛迪生認真地答道:“我是按著書架圖書的次序讀的,我想把這圖書館所有的書,一本接一本地讀完。”這位先生聽了很驚訝,他鄭重地對愛迪生說:“如果沒有目的,不會選擇書籍,學習效果不會很好。希望你選定一個目標,然後朝這個目標去努力。”愛迪生經過這次不平凡的談話,得到很大的啟迪。從此他嚴格遵循一個目標去讀書,把主攻方向定在電學上,終於積學成才,一生作出了一千多項發明,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
l。選擇讀書目標要有明確的戰略決策
所謂戰略決策,即選擇自己終身攻讀的課目,以便建立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例如俄國大文學家高爾基在他當年學徒時就立誌搞文學。前邊提到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就把目標定在電學上,終生為其奮鬥,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