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把眼光放在未來投資上(1 / 2)

對於一般的理財者,他們會怎樣規劃自己的財富之路呢?也許他們會想到在一家著名的公司裏找一個好職位;或者經營一家店鋪,並且利潤還不錯;開一個公司,獨立創業,自己當個小老板……但是,我們再看看那些有錢人,他們在幹什麼呢?他們雖然沒有時間自己去經營公司,也沒有時間去開小店,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投資,在玩一個“錢生錢”的遊戲。所以,他們總是能夠比別人賺錢多,比一般理財者賺錢容易,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富人。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投資家巴菲特就是這樣的一位優秀的投資家。2001年《福布斯》雜誌有錢人排行榜上,他以三百二十三億美元的資產位居第二,僅次於比爾·蓋茨。我們不妨看看他是如何發家的:

1930年8月13日,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華達州的奧馬哈市。他出生時,正值美國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爆發,他的父親在那個時候失業,貧窮的家境使巴菲特從小就立誌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

五歲時,巴菲特就在自家門前向路人兜售從祖父的雜貨店裏批發出來的口香糖和檸檬汁。六歲時,在與家人去郊外度假時,他用二十五美分買了六聽可樂,然後在湖邊以五美分一聽的價格賣給遊人。九歲時,他就知道通過收集瓶蓋來了解哪一種品牌的軟飲料生意最紅火。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們到球場撿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餘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遊戲機出租給理發店老板們掙取外快。

1940年,十歲的巴菲特隨父親去了紐約。在這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他被華爾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一年後,這個少年便第一次做股票投資,他以每股三十八美元的價格買進了一種公用事業股票,不久,這檔股票的價格就上升到四十美元,巴菲特將股票拋出。首次投資雖然賺得不多,卻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喜悅。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在沒有確定自己的投資體係之前,他和絕大部分投資者一樣做技術分析、聽內幕消息。但是巴菲特從來就不是個盲從的人,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係,成了著名投資專家、證券分析學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學生。格雷厄姆是個不同尋常的人,他告訴巴菲特,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顯示屏幕上,而應放到發行股票的公司那裏。投資者應該了解的是公司的贏利、資產負債和未來前景,隻有這樣,才能發現或計算出一檔股票的“真正價值”或“內在價值”。他告誡巴菲特對華爾街要當心,不要聽信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