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孩子上高中時,即使孩子再喜歡文科,也希望他能上理科,很多就此走上為工程師甚至科學家而奮鬥的路途的孩子,竟然是被家長“逼”出來的。家長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覺得大學畢業以後容易找工作。殊不知,此舉明顯擾亂了他們上大學之後人生基調的形成——上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還基調?不著調才對!很多年輕人這樣抱怨。

如此一來,他們很難在畢業以後真正如家長原先所想的那樣,在科學領域大展宏圖。而即使是後來通過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最後走向成功的,也會悔恨之前走的彎路實在太多。

成功的有錢人喜歡錢,但是,大多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巴菲特以炒股發家,成為億萬富翁,而他從小就喜歡炒股;比爾·蓋茨靠微軟成為豪富,而編程是他很小的時候就決定從事一輩子的職業。這兩個世界級頂尖富翁,都是隨著自己的興趣,得來的萬貫家財。

追隨自己的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更能夠出成就,而且在過程中不會感覺到痛苦。對哪個領域感興趣,不僅更容易精通這個領域,而且還會幹勁十足,許多人就此走上了創富的道路,即便有小坎坷,但是不會出現大麻煩,最重要的是,他還能充分感覺到人生的寶貴財富之一:奮鬥的快樂。

說起J·K。羅琳,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她寫的《哈利·波特》係列卻是沒有幾個人不知道。

在她剛考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就有點強迫性地希望她能夠取得一個專業文憑(諸如律師之類),這樣畢業後就可以找一份不錯的工作,藉以把衣食住行都能安排得妥妥當當。但是她不願意,她想研究英國文學。最後,雙方都做了妥協,她開始學習既有專業性,又和文學沾點邊的現代語言。

不過,“父母剛剛離開,我就報名學習古典文學了”。後來她在2008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時,曾經提到過這個事情。她還說:“我在前半生一直徘徊在自己的追求和別人對我的期望間,難以平衡。我確信自己唯一想做的事是寫小說。”

是的,追隨自己的興趣,於是後來我們知道僅僅在2006年J·K。羅琳這位作家的身價已經超過十億元人民幣,便知道興趣的威力有多大了。

很多成功者都是首先忠於自己的興趣,厚積而薄發,後來才開始走上人生的巔峰的。很多個“J·K。羅琳”就此誕生。興趣是追求的永動機,可以毫無疲倦。那些追隨自己興趣的人對於結果永遠不會放到第一位,追求本身是他們最在意的。比如J·K。羅琳,她寫小說不是為了成為10億身價的有錢人,她寫就是為了寫本身,“確信自己唯一想做的事是寫小說”。這就是更高一層的追求,而上帝似乎很照顧這些人,他們經過艱苦的追尋,伴隨著自己的興趣,最後不僅實現了理想,也得到了財富。

與J·K。羅琳相比,安藤忠雄開始的日子似乎更不好過。起碼前者是大學畢業,而後者隻是個高中畢業——家中貧困,無力供讀,他隻好放棄了大學夢。不過要命的是,這個隻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小青年卻已經在13歲時就立誌要當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