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錢生錢,前提是錢要是活的。世界上任何動物都不可能在死後還能生孩子,錢也一樣。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財主,他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自己的金元寶全部熔掉,然後做成一塊塊的金磚,放在地窖裏,砌成一道又一道的矮牆。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地窖裏欣賞那一道道金黃色的“風景線”。

突然有一天,財主家失竊了,他的金磚轉眼間一塊不剩!這讓他痛心疾首。

痛定思痛,他漸漸平靜下來,在縣令以及師爺的開導下,他確定偷金磚的人肯定是個內賊!

因為他的地窖的四麵牆都是用銅打造,是名副其實的銅牆。而唯一的一道門,有二十幾個強壯的家丁輪流把手,外賊根本不可能抓住機會進地窖。即使是被他碰巧進了,也不可能在那麼多人的眼皮子底下把金磚運走。

最後,案件告破,就是把守地窖的其中兩個家丁,趁自己當班的時候把金磚給偷了。

財主的金磚失而複得,自然心情大有不同。他不急著把家丁送進縣衙的大獄,而是好奇地問:“我待你們倆不薄,為什麼這樣對我?”

兩個家丁很真誠地看一下財主,說:“我們隻是把金磚從您的地窖裏搬到我們家裏。反正您也不用,在哪裏存著不都是一樣?”

財主放著那麼多金磚不用,讓黃金成了死錢。家丁說的有點強詞奪理的意味,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錢留著不用,放哪裏不是放啊?佛經裏有一個相似的故事,也是有一個財主,看著自己的金磚非常滿足,就是不用。這時有人就說了:“既然您好這一口兒,那還不如買些金色的紙,包在一塊塊磚頭上,出來的效果是一樣的。”其實這話的潛台詞就是,如果放著金子不用,它和磚頭還真沒太大區別。

成功的有錢人當然珍視他們手中的錢,但是,卻也極力避免讓錢成為死錢。錢隻有流通,才能讓它產生最大的價值,否則,一遝遝鈔票跟一本本書的區別就在於,它們是銀行印出來的。

所以,有錢人們坐擁著巨額的財富,卻依舊不停地動著腦筋,看看往哪裏投資好,瞧瞧是不是又有新的讓錢生錢的妙招。他們信奉的是:錢隻要不死,啥都好說!

是啊,隻要錢不死,就有可能生出新的錢。但是死了就沒機會了。

我們經常聽到“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其實不光我們中國,外國也是如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以至於最後竟衍化成一句充滿經驗色彩的諺語?這個很值得思考。

有人說了,因為後代不爭氣,把前人的家產敗光了。緊接著聯想到另外一個經常聽到的故事:

在一家酒吧,喬治和戴維在喝酒。

這時,一位大腹便便的富商模樣的人走了進來,要了一杯酒吧裏最貴的酒。

“這是誰?”喬治問戴維。

戴維說:“連他你都不認識,他就是布朗,小鎮裏出了名的百萬富翁!”

喬治驚奇地說:“是嗎?哎呀,他就是布朗啊!”

戴維說:“對啊!就是他!”

這時候喬治忽然皺起了眉頭,說:“我怎麼聽說,布朗的父親生前是千萬富翁啊?”

戴維說:“是嗎?那他現在是百萬富翁不就意味著……”

喬治說:“百萬富翁有很多種。有的是白手起家最後擁有百萬家財,有的是把家裏的千萬資產敗到百萬家財,看來這個布朗屬於後者。”

布朗是百萬富翁,但是,他接收的遺產卻是千萬之多。所以,布朗其實是個敗家子。

這種敗家子很多,而且嚴格來說,布朗還沒有敗到極致,在他千萬富翁的父親基礎上還能做個百萬富翁。有的敗的一分不剩,甚至還有欠債,這也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表麵上看是有錢人家裏容易出敗家子,但是,本質上來講,是因為該敗家子把巨額遺產變成了死錢,於是真的就成了坐吃山空了。

為什麼比爾·蓋茨隻留自己財富的1%給子女,剩下的全部捐出去做慈善?就是害怕那麼多錢到了子女手裏會變成死錢。像他這樣的特有錢人,如果把錢全部留給子女,子女就是再敗家也不可能在一代之內就揮霍完。而蓋茨更在意的是揮霍本身——那麼多錢留著做慈善,總算是實現了它的價值,總算是沒有讓它變成死錢。留下1%的遺產已經不少了,可以讓兒女們用作創業的啟動資金,實質上,啟動資金的根本意義還是不能讓它死掉,而是讓它流通,讓它生錢。

聰明的有錢人總是竭力避免讓自己手中的財富死掉,不僅僅是經過創業最後成功的有錢人自己,還有很多有錢人的後代,也深諳此道。所以,巨富之後成功的也不在少數,關鍵還是沒讓到手的遺產成為死錢,而是讓它流通,讓它適時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