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好做”、“有權好好用”,寫完這三篇,朋友告訴我意猶未盡,還應該說說“有班好好上”。
“上班”要“做事”,“做事”在“上班”,說了“有事好好做”,“有班好好上”就有點不太好說了。
不過,做事與上班,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有不同的邊界。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總算熬到放暑假可以好好玩玩(那時候好像是春季開學),大人們卻不讓你吃閑飯,要你下田幹活掙工分。後來,就特別怕放假,放了假就盼著開學的那一天。如果讓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去上班,就違法了,即使那時候勞動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但年滿18歲,是上班的必要條件,除非你有很硬的關係改了年齡。
鄉下人做事不叫上班,叫出工,或者叫上工。隻有那些“吃公家飯”拿工資的人,才叫上班。在鄉下人看來,上班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一種地位,令人羨慕,令人向往,令人祈求。剛上班就能拿18元的月薪,吃飯有糧票,穿衣有布票,洗衣有肥皂票,偶爾還能分上一張自行車票、手表票、縫紉機票,在經濟短缺年代,“上班”與“做事”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就業機會多了,上班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上班族”,也就有了“白領”、“藍領”。上班的自豪感、榮譽感、幸福感雖比以前有所降低,但在一個就業人口壓力巨大、就業崗位又十分有限的國度裏,如果無班可上,生活無著落,成家立業肯定成問題。從中專生上班就帶幹部指標,到大學生就業率逐年下降,特別是經過金融風暴之後,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有一個穩定的崗位,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還是令人欣慰的。
很多大學畢業生四處奔波找不到工作,是沒有班上;單位停產了破產了倒閉了工人下崗了,大家就都沒有班上。不要等到生病的時候,才能感覺健康的重要;不要等到嚴重缺氧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空氣的可貴;不要等到嘴唇幹裂的時候,才能感覺泉水的甘甜。
有班好好上,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是一種工作狀態。在崗一分鍾負責六十秒,也是一種工作狀態。有的人在職在崗卻不在狀態:或者隻打坐不撞鍾,把撞鍾的活交給受苦受累的新來的小和尚;或者即使撞鍾,也是有一下沒一下,亂了寺規。對於盡職盡責的人來說,不管有沒有“打卡機”、“翻牌榜”、“簽到簿”,都會把在崗一分鍾,細化到六十秒,有效利用分分秒秒,認真幹好本職工作。
有班好好上,苦練真功勝任工作。必須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過硬的專業技能,過硬的業務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崗位職能,才能深入把握協調配合,才能深度解讀質量標準,才能在規定時空條件下有效完成工作崗位上的固定動作、分解動作、自選動作。上班是學曆教育的終結,又是崗位學習的開始,專業性、知識性、客觀性、實踐性,都對崗位學習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勤學苦練,把“學曆”變成“學力”,把知識變成智力,為好好上班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班好好上,遵章守紀爭先創優。規章製度、法律法規、標準規範,過濾了投機取巧,規避了偷工減料,限製了違章操作,製約了假冒偽劣。進山問禁,入鄉隨俗,知道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遵章守紀是好好上班的基本前提。漫不經心吊兒郎當心猿意馬華而不實,好崗位會丟失,好待遇會損失,好環境會喪失。有班好好上,不能滿足於平常的崗位技能,普通的業務水平,僵化的思想方法。崗位是獨立的又是全局的,工作是具體的又是整體的,一項工作、一個崗位出問題,都會產生100-1=0的客觀效應。
經濟低迷、銀根緊縮、開工不足、能力過剩,對就業壓力的影響可想而知。就在將要結束本文寫作的時候,得到最新消息:大洋彼岸的奧巴馬將提振就業視為國內政策核心要務。白宮發言人喬希·歐內斯特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在兩天後的9月8日發表的政策演講中提出增加就業崗位、推動私營部門發展的一個詳細方案,白宮認為,美國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加速經濟發展,希望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能支持這一方案。經濟增速下滑以及企業新增就業崗位不足已成為奧巴馬政府執政的嚴峻挑戰。
隻有人人有班好好上,才能保證人人有班上。這既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理”,也是關乎企業發展、家庭幸福、個人前途的“小理”。這不是空洞的口號的政治的思想說教,而是切身的切實的應切記的生活哲理。
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