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滾滾來,修堤築壩建水庫。水庫建在哪裏,選擇多大的庫容?是對大江大河的管理;如何減淤、防洪、防淩、供水灌溉、發電?是對水庫自身的管理。加強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緊缺的水資源,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資源利用成本,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針對黃河的水文特點,建設小浪底水庫,以272平方公裏水庫麵積控製69萬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將防洪標準提高到千年一遇,滯攔泥沙78億噸,年發電量51億千瓦時,這就是管理效益。
麵對惡劣的資源環境、市場環境、經營環境,建築施工企業成本管理也要建一座“水庫”。加強成本管理,降低管理成本,促進管理創效。
“水庫”定位:選擇熟悉的專業,發育專項能力,幹什麼專業賺什麼錢,有什麼能力掙什麼錢,科學的專業定位,是企業創效的基石;“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鐵杵能磨成針,但木杵隻能磨成牙簽,材料不對,再努力也沒用”,源於現實生活的網絡笑話,幾分幽默,幾分詼諧,幾分苦澀。個人、單位、項目、公司,都要找準自己的專業定位、行業選擇和發展方向,進而以最低的投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如果在自己不熟悉的專業裏、無能為力的行業裏、沒有優勢的事業裏亂轉悠,肯定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設定“庫容量”:增強經營能力對經營規模的承載力。一個人挑起上百斤的擔子就很吃力,硬要壓上兩百斤重擔,不是傷了元氣累得吐血,就是壓倒了爬不起來。能力有一定的張力,但超過極限就會“潰壩”。能力與規模匹配才能創效。一鍋水煮一個餃子是浪費;太多的餃子一鍋煮,要麼煮不熟,要麼煮成一鍋粥。能力過強沒有相應的規模,是管理資源的浪費;規模過大,顧此失彼,粗放經營,就會降低收益甚至是幹得越多虧得越慘。
“排沙”能力:債務大於債權,債權又是不良債權,債務卻是剛性債務。產值很高,規模很大,成本很高,效益很低。看起來水麵很寬,就是沒有盛多少水,庫底都被沙子墊底了淤積了抬升了,如果有人潛水紮猛子都很困難。要回來的錢除了還借貸、支付民工員工工資、上繳各種保險、還材料供應商欠款等等,所剩無幾是慶幸,關鍵是有的企業還有拖欠、還有虧空、還有未完成的上繳款。或者,該要的錢要不回來,不該花的錢都花出去了,“水漫”麵積很大,“排沙”能力很弱。企業經營,隻有不斷獲取真金白銀,才是管理創效的終極目標。
“發電”能力:墊資施工、風險抵押金、質量保證金……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直接影響資金使用效率。必須嚴格控製財務成本、資金成本、運行成本,保證充足的資金,支撐起規模經營。現金為王。“王”者,不是用來供奉,而是用來創效。有很強的支付能力,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有良好的結算信譽,才能使資本形成新的勢能,釋放大的效應,獲得好的收成。如果開閘放水,全部流進幹涸的沙漠,就不如緊閉閘門蓄勢待發了。隻有衝擊水輪機的葉片帶動發電機的水流才有意義。水庫蓄水的勢能,隻有在發電的同時發揮灌溉職能,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謹防“蟻穴”:蟻穴潰堤,增加無效成本。國資委下發《關於2012年中央企業開展全麵風險管理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中央企業緊密圍繞發展戰略和年度經營目標,在開展年度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結合經營環境的變化,適時開展風險評估,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企業體檢”製度,不斷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通過經營或管理者分析、經營或管理戰略分析,以及企業文化、組織、人力資源、財務管理、行政事務管理分析,也許能夠精準地查找出“蟻穴”的位置,有效規避風險,把控無效成本的發生。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聽說哪裏有尊佛顯靈,於是紛紛前往頂禮膜拜。也許“佛”沒有多少感覺,自己卻被“佛”耽誤了;“佛在心中,心中有佛”才是管理的更高境界。這“佛”就是管理。成功無模式,難複製,但失誤和錯誤卻可以重複甚至無限放大。誰都重視管理,誰都倡導管理,誰都踐行管理。然而,有的企業總是在困難的時候渴求錦囊妙計,困境的時候尋求靈丹妙藥,困頓的時候追求先進管理。一旦規模擴大了,效益增長了,日子好過了,管理又變得習以為常、老生常談、老調重彈,缺少創新的動力,缺乏創效的活力,缺失創利的潛力。如何保持管理的新鮮感、責任感、成就感,關鍵在於管理者的使命感、危機感。
201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