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論下有對策(1 / 1)

上麵出台一項政策,下麵就要有相應的對策。總公司、集團公司、工程公司等,每年年初都要召開各種會議,總結工作,明確思路,下達年度各項任務指標。各級都要貫徹上級會議精神,進而為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製定因應對策。

如果政策不符合客觀實際,就沒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有的業務部門,製定的政策本來就脫離實際,沒有可操作性,強行推進遇到阻力,卻埋怨基層搞“下有對策”;或者,上級製定的大政策雖好,但執行者不顧大局,隻為了小團體利益,於是,“上有政策”與“下有對策”就會對立起來,執行者就會用“下有對策”另搞一套,鬧獨立,遇到紅燈繞道走,甚至與政策背道而馳。

其實,“下有對策”,不應該與“上有政策”對抗、對立,而應該是對應、深化、完善、具體化、個性化,是相輔相成。從工業化到信息化、從舊經濟到新經濟轉型的今天,對這一點也需要有新的理解。什麼是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建築市場,一個政策下來了,處於完全競爭中的建築施工企業與官方政策就有了一個討價還價、相互博弈、相互磨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既不是施工企業贏了,也不是官方政策贏了,而是磨合出新的市場機製,最後是大家共贏!

在新經濟時代,那種靠長官意誌、頭腦發熱式的盲目決策,已經受到決策機製的約束而不容易出現,於是,“下有對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同屬中國鐵建,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誠信、創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處於同樣的市場環境,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在一根藤上卻結出大小不一樣的瓜。有的管理井然有序,攻堅克險一路高歌;有的隊伍士氣低落,市場現場低效運轉;有的經濟實力雄厚,效益節節攀升;有的寅吃卯糧,靠借貸維持生存。這些都是內因變化在起作用,都與“下有對策”有著密切的聯係。

層層開會,層層布置,層層落實,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往往是上麵什麼理念,下麵也是什麼理念,上麵是什麼精神,下麵也是什麼精神,口號喊得震天響,就是不見新招數。或者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或者討價還價打折扣,或者歪嘴和尚念歪經,再好的政策,再先進的理念,再科學的方法,都在基層立不住,更談不上生根開花結果。“下有對策”,在更高層次上考量著管理者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總公司提出集團公司“中而強”,工程公司“小而專”的發展思路,到各集團公司、工程公司,怎樣沿著這個思路往下走,關鍵在於各級管理者尋求科學對策的水平。自己的強項在哪裏,哪些方麵更有專長,更有資源優勢,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如何,潛在市場在哪裏,這些答案都需要管理者在實踐中尋找。

“當軍人要有股氣勢,要有一股拚到底的勁頭,就像一個劍客,和對手狹路相逢,他卻發現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這時候他明知是死也必須亮出寶劍,他是個軍人,是個男子漢就必須‘亮劍’!”電視劇《亮劍》的一段台詞表明,現場指揮官拿不出切合實際的應對策略,麵對競爭強手,就沒有亮劍的底氣,就不能贏得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處於市場競爭前沿陣地的管理者,要善於學習,敢於挑戰和反思;要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錘煉意誌,苦練內功;要有敢於揭示矛盾、正視困難的勇氣,不斷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公司、集團公司、工程公司,“父子”同心,其利斷金,但同心卻不一定同謀,在重大戰略決策上,雙方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最後以理服人。兒子與父親共同擁有家族的夢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在重大決策上敢於堅持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決策上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同時,要在執行中提出科學對策,要“子不類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個性化發展,在實踐中放大重大決策的綜合效應。不難看出,搞得好的企業,其管理者都是準確把握現場脈搏的高手,都是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強者,都是理解政策製定對策的智者。

內生型發展的企業,發展的主動力來自於內部。市場經濟把風險分散到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法人身上;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試、不斷地闖,直到最後,才能試出一條正確的發展之路。市場經濟就是一個發散思維的過程。特別是在向市場經濟全麵轉型的今天,無論是“上有政策”,還是“下有對策”,都特別需要發散性思維。所以,我們必須遵循這個客觀規律,引導每一個企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中而強”、“小而專”的發展道路。

2007年2月5日

§§下篇 情有所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