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錢從哪裏來——命中目標的射擊才有意義(1 / 2)

十年前的十二局集團改製初年,筆者曾以“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去”為題,就通過改革重組,如何消除潛虧提高經濟效益,作過宣傳報道。十年過後,十二局集團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經濟效益、企業積累、貨幣資金等多項指標,均創全行業最好水平。原董事長張宗言離開十二局集團赴中國鐵建上任前夕,拿著新出版的報紙告訴筆者:“有時間探討一下,企業效益哪裏來?”

也許,企業越往高處發展,越難控製的是效益問題。一個龐大的規模,即使乘以一個很小的百分點,也是一組驚人的數字,這是一道很難破解的數學命題。

這是一個極其具體而又特別深奧的論題,難以找出準確的答案,也很難用最精練的語言下定義;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命題,專門研究經濟工作的專家難以回答,專門從事國有資產管理的專家也難以回答。因為它的複雜性、多樣性、差異性,隻能在實踐中探尋、體會、感悟。張鳳華、譚雷平、劉建佳等十二局集團2000年至2008年“創效功臣”,從各個不同側麵詮釋了這個命題。還有祁璽劍、姚永勤、雷軍、武明靜等一大批“窗口工程”項目管理專家,通過攻堅克難、打造品牌為企業創譽,則以另一種方式找到了企業效益之源。房建工程項目很難躋身創效功臣排行榜,但羅海濱、何國民帶領建安公司團隊,在這一領域為企業積累一流業績,整體創效水平依然領先行業。

特定環境中,經濟命題又會轉化為哲學命題,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卻能為你帶來豐厚的效益;很多需要投入的地方,卻能為你創造更多的利潤。對哲學上“度”的把握,對經濟運行規律的感悟都能創造可觀的效益。對立統一、辯證統一,有時找到了矛盾的原點,也就找到了創效的源泉。經營獲得效益,規模獲得效益,方案獲得效益,和諧獲得效益,創新獲得效益,執行獲得效益,安全獲得效益,質量獲得效益,工期獲得效益,均衡獲得效益,決策獲得效益,信用獲得效益,還有優化設計獲得效益,用好合同獲得效益,解讀政策獲得效益,優秀文化獲得效益。一名優秀的項目管理者,他會千方百計尋求各種創效渠道,整合各種創效資源,利用各種創效方法。海納百川,不拒細流,方顯英雄本色。

太古高速公路西山隧道,是我國在建最長公路隧道,十二局集團承擔施工的S2標,總投資6億多元,二公司年輕的副總經理陳誌高,帶領他的太中銀鐵路呂梁山隧道項目部擔負這一重難點工程。隧道剛剛進洞,就已經獲得良好的效益:花了近兩百萬元完成了最能體現標準化、規範化的臨建設施。如果根據任務特點,在隧道進口雙洞設兩個項目部,斜井、豎井各設一個項目部,四個項目部即使開支兩個“兩百萬元”,也很難達到現在這個標準,這還不包括每個項目必須開支的管理費。從呂梁山隧道到西山隧道隻有40分鍾車程,又節省了一大筆隊伍轉場費用,各種資源都得到有效利用。必須的支出節省了,就是創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