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幾年沒有回故鄉了。今年春節,倒萌生了一點想回家看看的感覺。然而,直到臘月廿五,似乎還沒有回家的準備。
當兵三年,第一次回家,幾乎是提前一個月,就給部隊領導寫申請打報告,安排回家的事宜,臨行前的幾天晚上是無法入睡的。四處求人買來的煙酒及各種土特產裝滿了大包小包,超重的行李,混過了太原站,卻躲不過蚌埠火車站的檢票員的火眼金睛,被罰了5元錢,心裏好不舒服。總算日夜兼程回到家鄉的縣城,卻因時間已到下午兩點,末班公共汽車已經出發。歸心似箭,於是,發揚鐵道兵前無險阻的精神,背起超重的行裝,直到夜間10點多鍾,才完成了70多裏的行程回到家中,父母弟妹欣喜萬分,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20年前回鄉探親,恍若昨天剛剛發生,又像一個遙遠的故事。此間也有幾次回到家鄉,每次見到的景象都無法重疊,無法找到失去的從前,如同電影蒙太奇,一切變化得太快,一切讓你目不暇接。現在回家,不需要負重了,城裏有的鄉下都有,而鄉下有的城裏卻不一定有,鄉下的環境沒有汙染,鄉下的豬肉好吃,鄉下的雞是“土雞”,營養價值高。所以,回到鄉下已經不再是“救苦救難”,而是到鄉下去旅遊,到鄉下去度假,到鄉下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品味人生。剛出火車站,就會有很多人圍過來:“要車嗎?”這回真的是嚐到了“上帝”的滋味,誰的價格最便宜,誰的服務態度好,就將手中的鈔票投向誰。不知當年紅極一時的公共汽車售票員現在是否下崗,是否也在為自己的生意招攬乘客。離家的時間長了,反而覺得家更近了,原來需要三天的路程,現在可以“夕發朝至”,有事撥通電話,仿佛比單位內部通話的聲音還要近,由此竟然斷了多年的書信往來。現代社會已經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莊,今天,也許隻有離開這藍色地球到太空去遨遊的人們,才會有離家的感覺。
築路人四海為家,中鐵十二局集團的隊伍就分散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建設者將“家”背在自己的身上,“哪裏艱苦哪安家”。每每出差到異省他鄉,隻要看到“中鐵十二局集團”的工地,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這裏的生活,這裏的文化,雖然與周圍的環境是和諧的,卻又是獨特的。“和諧”是生存的本能,“獨特”是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中鐵十二局集團”凝成一個家的文化理念。“聽說十二局改製了。”“離開十二局時,一年完成產值也就1億多,聽說去年完成了36億,變化可大了!”“現在很多人都分到了住房,家屬孩子不再同隊伍一起流動了。”一些調出十二局的戰友,在地方也都“混”了個一官半職,生活比較富裕,但保持著對“家”的眷念,他們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崗位,隻要談及自己的“身世”,都十分自豪地稱自己是“十二局人”,每當與這些戰友巧遇,都如同天南海北的兄弟歡聚在一起,那樣親密無間,那樣情同手足,我常常勸他們“百聞不如一見,回‘家’看看,你會有更驚喜的發現,更真切的感受!”
家是什麼?家是人生流浪長途中的一個留駐點。人類總會不斷地尋家又棄家,成為永恒的異鄉人,一再從無奈的留駐中重新找路,重新出發。作為自己出生地的那個家,現在也隻是祖先選擇的一個結量,留在了記憶中,父母弟妹由鄉下搬到了縣城,自己也在不斷的流動中有了一個固定的住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在尋家棄家的過程中,不懈地追求著美麗、溫馨、祥和、富足,由此形成社會發展的動力。而這種動力的形成,又需要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2001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