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何日走出“瓶頸”》、《中國邁入高鐵時代》這兩篇文章先後刊登在《人民日報》1993年2月22日頭版頭條、2012年9月5日頭版。20年的時間跨度,20年的空間巨變,中國鐵路突破“瓶頸”,高速列車呼嘯而來,鋼鐵大動脈為共和國的經濟建設挺起了堅實的脊梁。
在人均不足一根火柴棒長度鐵路的時候,在鐵路運行速度還隻能用“蠕動”來形容的當口,中國的老百姓無緣高速公路,也因為拿不到“縣團級以上證明”、不敢慷慨半年工資,而無緣航空出行。於是,這根“火柴棒”不得不艱難地承擔起一波又一波的民工潮,一年又一年的春運潮,一浪高一浪的“風暴潮”,在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起鋼鐵脊梁,走過冰凍雪災、穿過地動山搖、越過金融風暴。
南攻衡廣、北戰大秦、中取華東,使路網局部地區病痛明顯消除;會戰大京九,為東方之珠更加燦爛;建設青藏鐵路,在“世界屋脊”創造世界奇跡。中國鐵路營運裏程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向前延伸。
速度。建設速度,運行速度,發展速度。速度決定寬度、速度決定效率、速度決定長度、速度決定質量,都與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
從廣深準高速鐵路,到秦沈客運專線,到石太、武廣、鄭西客專,再到京滬高速鐵路,路基零沉降、橋梁、隧道、高性能混凝土、無砟軌道……中國鐵路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準備、試驗、科研、探索高鐵線下工程的穩定性,迎接新的高鐵時代的到來。於是,武漢到廣州近了;鄭州到西安近了;天津與北京同城,家住天津在北京上班的老百姓,可以早出晚歸;太原北京兩地分居的老百姓,周末團聚的成本也比原來降低3/4;東南沿海的陸路距離拉近了;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區、武漢都市圈、長三角、珠三角,在高鐵中牽手;北京到上海近了,到廣州、深圳、香港、哈爾濱、合肥也一步步拉近。2012年中秋國慶長假8天,全國道路運輸完成客運量6.47億人次,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達68422起,付出了794人死亡的代價。中國鐵路單日旅客發送量創曆史最高紀錄,實現安全正點。
出門打“鐵的”,極大地惠及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人民鐵路”,讓人民群眾以較少的投入,享受最快捷、最舒適、最安全的出行服務。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因為遙遠、因為交通閉塞,王老先生隻能為其譜曲歌唱,隻能將她那“粉紅的笑臉”、“美麗動人的眼睛”,以及她的“皮鞭”珍藏在記憶裏。還有比那“遙遠的地方”更為遙遠的地方,有一位“辮子粗又長”的姑娘,也讓王老先生十分牽掛。不過,出嫁的時候還是帶著嫁妝、帶著妹妹,無奈地選擇“坐著那馬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