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最終買到最新款車的時候,小王自我解嘲道:“沒想到,我就這樣一點點地掉進導購小姐設置的圈套裏了,原本隻打算花6萬元買車,開回家的卻是12萬元的車。如果不是那麼貪就不會按揭付車款了。”
人的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意誌不堅定,就會讓別人有機可乘。它是暗藏於內心裏的一粒酵母,在灌滿貪婪、虛榮等的醬缸裏,由小小的一粒,一點點變大,大到人不堪負重。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心裏的欲望,為了填平這個欲望甚至不惜犧牲一切,到頭來還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歸了歲月。欲望是個金托盤,隻有放在手裏平衡了才會不高不低,才會讓人生更加平實。
1952年,以色列共和國首任總統逝世。在此的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古裏安的信,正式讓愛因斯坦成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
那天晚上,有位記者給愛因斯坦打了個電話詢問:“聽說要選您當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愛因斯坦剛掛斷電話,電話鈴又響了。他接過電話,原來是駐華盛頓以色列大使打來的:“教授先生,我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古裏安的指示,給您來電,如果選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他能勝任,您同樣也能。”“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很期待您!”愛因斯坦被同胞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才能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此後不久,他便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了提名。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他自己的話講:“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當總統雖好,但並不適合自己,事情不論好壞,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愛因斯坦在麵對如此巨大的誘惑時,並沒有及時地給出自己的答複,而是深思熟慮後才作出了驚人的決定。因為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而對於我們來說,在麵對一些重大的人生抉擇和誘惑時,同樣也要經過一些考慮,正確地認識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最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自知是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的人格品質,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就更談不上成就了。自知之明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什麼事應當做,什麼事不應當做。麵對誘惑,能夠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樣才不會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你還不了解自己,不妨在寂寞中尋找吧!給自己一些私人空間,走進自己的內心,傾聽“心”的聲音,從中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