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走進寂寞,走出平凡(1 / 1)

我很喜歡一句話:隻有走進寂寞,才能走出平凡。有人曾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沉浸在寂寞之中,那麼他(她)便是一個擁有了無窮力量的人。事實上,如果一個人能與寂寞為伴,身處寂寞而不覺寂寞,那麼他(她)經過一番潛心努力之後,一定是能做出些成績的。

寂寞是黑夜裏的一盞燈,隻要堅守,就能找到出路;寂寞是濕潤的泥土,隻要努力汲取,就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寂寞是成功的奠基石,隻要腳踏實地,就能看見希望的曙光。寂寞是成功的前提,隻要懂得運用寂寞就會取得真正的成功。

越王勾踐兵敗夫差,成為吳國的階下囚,淪落到為吳王夫差當馬前卒的地步,可他仍然忍辱負重,甘心忍受著寂寞,等待報仇雪恨的時機。終於他等來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三千越甲可戰吳,一鼓作氣地打敗了吳王夫差。

西晉文學家左思,從小立誌要成為一個名揚千古的人。長大後專心撰寫《三都賦》,起先並沒有引起世人的注意,且遭到世人的譏笑,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感到自卑,而是每天忍受寂寞,專心致誌地寫作和收集資料,最後終於完成了《三都賦》,受到世人的景仰。

從這些曆史人物的經曆中可以看出,如果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後不能夠忍辱負重,不甘受寂寞,那麼就不會有曆史上“臥薪嚐膽”的典故;如果左思麵對別人的譏笑就望而卻步了,那麼就不會有今天還被世人景仰的《三都賦》。

不可否認,獨處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寂寞卻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寂寞是鍛煉人的意誌的最好方式。

紀伯倫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生活充滿坎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親人,孤獨和生活的重擔常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為了解除經濟和心理上的壓力,他以充滿哀愁、傾聽和憧憬的風格開始了散文和散文詩的創作。剛滿20歲的紀伯倫,作品中已經處處充滿了對社會的批判和揭露,也因為這樣,才華橫溢的紀伯倫得到了聰慧、富有而且具有相當藝術鑒賞力的瑪麗·哈斯凱爾的賞識。在與紀伯倫的頻繁接觸中,這個頗有才華的瑪麗·哈斯凱爾很快發現紀伯倫在文學藝術上有很大潛力。於是,她慷慨資助紀伯倫去當時的藝術之都——巴黎學習繪畫。1908年,紀伯倫前往巴黎,從此兩人開始了書信往來,開始了一場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這樣的交往一直持續到紀伯倫去世。

在紀伯倫的內心世界裏也有著揮之不去的孤獨,他的作品和書信中處處可見“孤獨”兩字。孤獨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堪忍受的,但對紀伯倫來說,孤獨卻具有特別的意義。他為孤獨這樣寫道:“我的孤獨!我的寂寞!對我來說,比千百個勝利更珍貴,比萬國的讚譽都甘美!”

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自然不能像看電影、聽故事那麼輕鬆,必須得苦修苦練,必須得耐疑難、耐深奧、耐無趣、耐寂寞,而且要抵得住形形色色的誘惑。能耐得住寂寞是基本功,是最起碼的心理素質。耐得住寂寞,才能不趕時髦,不受誘惑,才不會淺嚐輒止,才能集中精力潛心於所從事的工作。

寂寞的人不少,但能夠耐得住寂寞的人卻不多,而利用寂寞走向成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寂寞是成功道路上的試金石,不但要把握住方向還要有守住寂寞的耐性。隻有經得住寂寞考驗的人,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孤獨寂寞並不僅是給人帶來痛苦和煩悶,而是能將寂寞所特有的創意,帶給人生更多的內容,走進孤獨寂寞,才能走向成功。古往今來,凡是一鳴驚人的人,無不是孤獨寂寞中的臥薪嚐膽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