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江海雲的描寫可以說飽蘸感情的筆墨,寫得熱情洋溢,淋漓盡致。
與此同時,他還滿懷激情地塑造了一係列真實可信的人物,例如富農兒子路正興,前大隊書記石俊峰,副書記鄭忠良,社員尹淑英、李景瑞、喬世財,前任公社書記林樹晗、管農業的副書記何芝玉等。
他還滿懷義憤地給幾個反麵人物造像,例如大隊副主任、造反司令尹漢山,這個地頭蛇人物認定人生的“真理”是:“要想享榮華,錢財加印把!”還有大隊會計、造反副司令李筱波,“左”派人物公社副書記左士理等等,他們采用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手段,打著狠批惟生產力論,為錯誤路線生產的旗號,大興問罪之師,把西羊圈大隊攪得天昏地暗,讀著不由得令人驚心動魄。
張效友選擇的正是這個驚心動魄的混亂年代,而且采取的是正麵描述方法。無疑,正麵展現“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各種鬥爭,自然會帶來許多困難,但是這種表現手法也有許多長處,針鋒相對的衝突,假醜惡和真善美的鮮明對比,人妖顛倒的正麵揭示,也會給讀者帶來直觀的快感。
例如《青天淚》裏描寫江海雲召開“以副養農,以農促副”誓師大會的場麵;“砸爛批判會,擁護江支書”的場麵;路正興、江海雲在監牢中據理鬥妖的場麵;群眾包圍“巡回批鬥車”的場麵,都寫得火辣痛快,十分生動、真切感人。
從這部《青天淚》看,效友對“文化大革命”時期大背景的把握,對各類人物的塑造,都很見分寸,達到了可觀的水平。雖然對某些事物的批判上,對一些正反人物複雜性的描寫上,還有些單線條,甚至有點臉譜化之嫌,但是瑕不掩瑜,它的確可讀性很強,藝術的真實性也是無毋置疑的。
作者是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對真實材料進行了藝術加工,才寫出這部作品的。當然,《青天淚》隻是三部長篇小說的第一部,因此對整部小說的評價還為時過早,我所說的也是就《青天淚》而言的。
張效友這個“苦行僧”,是苦苦地自學成才者。
他在文學的旅程中跋涉,甘願以生命作風險抵押,甘願含辛茹苦掙紮拚搏,實在來之不易,精神可嘉,千餘個日日夜夜,終於顯示出了他的人生價值,千餘個日日夜夜,終於證明了他潛在的藝術才華。
當然,沒有當地眾多的黨政領導、編輯朋友們和農民兄弟們的關懷和扶持,他很難成事。歸根結底還在於他的毅力,他的信仰,他的活力和“苦行僧”精神。
看來,從事文學創作還得有點“苦行僧”精神!
現在,效友已如願以償地完成了《青天淚》。下一部任務會更艱巨,困難也許會更多些,還需要他做更大的努力。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