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恩在這些篇章裏,可以說是濃筆重抹,淋漓酣暢,而且運用了心理剖析和內心獨白的手法,使司馬遷的形象更加豐滿崇高起來。尤其是在最後的章節裏,李陵案終於得到澄清之後,司馬遷複出做了中書令依然凜然正氣,體現了他的人格力量。當他終於完成了《太史公書》之後,為了洗雪遭受宮刑的奇恥大辱,他又毅然決然地返回家鄉,投河自盡。他的愛妻柳倩娘也隨之以身殉夫了。多麼悲壯而又偉大的一幕。這時,我們看到:中華史聖司馬遷的身影出現在龍門山上,兩岸是峭壁千仞,腳下是濤濤的黃河,滿天烏雲露出一絲縫隙,一縷耀眼的晚霞輝映著司馬遷,他猶如一尊銅鑄的塑像,建立在黃河岩邊,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建立在千秋萬代中華兒女的心中。
至此,張天恩完成了為中華文化偉人豎碑立傳的夙願,司馬遷的形象活現在我們麵前。他把幹巴巴的曆史編織成生動感人的故事,這就活化了曆史,使曆史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物。可貴的是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把當前研究《太史公書》中的一些新成果新觀點,滲透到長篇小說創作中去,而且進行了藝術的再創造。因而,這就使得這部小說有著文學性和學術性的雙重價值。顯然,這也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小說,既然是探索就不會十全十美,難免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在語言和結構上顯得有些粗疏,在司馬遷和各種人物糾葛中缺乏深厚的內在關係等,但是瑕不掩瑜,惟其因為是第一部探索性長篇曆史小說,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為張天恩十幾年付出的辛勞取得重要成果感到快慰,我也願向廣大讀者推薦這部書,期望有更多的人們了解司馬遷非凡的生平、思想和人格,弘揚司馬遷實事求是、發憤著書的精神,努力攀登科學文化高峰。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西安雍村